1. α射线(Al ph a射线)
本质:高速运动的氦原子核(由 2个质子 + 2个中子 组成,带 +2e 正电荷)。特性:电离能力极强(因带电且质量大,易撞击原子使其电离)。穿透能力最弱(一张纸或几厘米空气即可阻挡)。存在于天然放射性衰变(如、镭的衰变)。安全提示:体外危害小(皮肤可阻挡),但吸入体内会严重损伤组织。2. β射线(Beta射线)
本质:高速运动的 电子流(β⁻为普通电子,带负电;β⁺为正电子,较少见)。特性:电离能力中等(弱于α,强于γ)。穿透能力中等(需几毫米铝板或几米空气阻挡)。源于原子核内 中子→质子(β⁻)或质子→中子(β⁺) 的衰变。应用:医疗放射治疗、工业测厚仪等。3. γ射线(Gamma射线)
本质:高能 电磁波(波长极短的光子,不带电)。特性:电离能力最弱(主要通过间接电离作用)。穿透能力最强(需厚重铅板或混凝土阻挡)。源于原子核 能级跃迁(伴随α/β衰变释放多余能量)。应用:癌症放疗、无损探伤、天文观测(如伽马射线暴)。关键对比表
| 特性 | α射线 | β射线 | γ射线 |
||-|--|-|
| 组成 | 氦核 (He²⁺) | 电子 (e⁻) | 光子 (电磁波) |
| 电荷 | +2e | -e | 0 (中性) |
| 穿透力 | 最弱 (纸/空气阻挡) | 中等 (铝板阻挡) | 最强 (铅/混凝土阻挡) |
| 电离能力 | 最强 | 中等 | 最弱 |
| 来源 | 重核衰变 (如-238) | 核内中子/质子转化 | 核能级跃迁 |
补充说明
发现背景:α/β射线由卢瑟福命名(1899年),γ射线由维拉德发现(1900年)。对比X射线:γ射线源于原子核内部,X射线源于核外电子能级跃迁,两者均为光子但起源不同。理解这些射线的本质差异,有助于分析放射性防护、核技术应用及宇宙辐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