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洵的《六国论》中,燕国灭亡的原因被归结为“始速祸焉”。具体来说,是指燕太子丹派遣荆轲刺杀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这一行动,反而加速了自身的灭亡。
以下是《六国论》中对燕国灭亡逻辑的分析:
1. “始速祸焉”的核心论断:
苏洵在文中明确指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这里的“速”意为“招致”、“加速”,“祸”指亡国之祸。意思是:到了太子丹用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策,才招致了(亡国的)灾祸。
2. 刺秦行动的后果:
激怒强秦:刺杀行动本身失败了(荆轲被杀),这极大地激怒了强大的秦国。秦国以此为借口,或者说是找到了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加速了对燕国的军事打击。
加速灭亡进程:在五国(韩、赵、魏、楚、齐)相继被灭或削弱后,燕国本已是强之末。刺秦行动给了秦国一个绝佳的机会和动力,迅速调集重兵全力攻燕。据《史记》记载,秦军在刺秦失败后(公元前227年)立刻大举攻燕,次年(公元前226年)就攻占了燕国都城蓟,燕王喜和太子丹逃亡。虽然燕王喜杀太子丹献首级以求和,但秦军并未停止进攻,最终在公元前222年彻底灭亡了燕国。
3. 《六国论》的整体逻辑(作为背景):
核心论点“弊在赂秦”: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用割地的方式贿赂秦国以求苟安(“赂秦”)。这助长了秦国的野心和实力,削弱了自身。
燕国属于“不赂者”:在文中,苏洵将燕国与齐国归为“不赂者以赂者丧”的类型。意思是,像燕、齐这样没有(或很少)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最终灭亡是因为其他国家贿赂秦国导致整体力量失衡、孤立无援。
“刺客策略”是重大失误:在“不赂秦”的前提下,燕国本应采取更明智的策略(如苏洵主张的联合抗秦)。太子丹选择了孤注一掷的刺杀行动,这在苏洵看来是一个极其错误的战略决策,不仅无效,反而成了加速自身灭亡的。
总结《六国论》的观点:
燕国灭亡的直接和加速器是太子丹策划的荆轲刺秦王事件(“始速祸焉”)。这一冒险行动激怒了强大的秦国,给了秦国迅速消灭燕国的口实和动力。在苏洵构建的逻辑中,燕国作为“不赂者”,本应联合他国抗秦,却采取了错误的“刺客策略”,最终导致其与其他五国一样走向灭亡,印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论点。
需要补充的历史事实:
虽然《六国论》着重分析了刺秦行动的战略失误,但历史上燕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国力弱小:燕国在战国七雄中相对弱小,尤其在后期。
内部矛盾:燕国内部存在权力斗争(如燕王喜与太子丹的矛盾)。
外交孤立:在最后阶段,燕国确实孤立无援。
代王嘉的误导:燕王喜逃亡辽东后,代王嘉曾写信误导他杀太子丹求和,这也加速了灭亡。
秦国统一的必然性: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国力远超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
就回答《六国论》这一特定文本的提问而言,“始速祸焉”——即荆轲刺秦行动招致并加速了亡国之祸——是其核心且明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