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现有***息,截至{ 68 97bf47ba682}25年5月30日,关于国有企业托管管理的专项法规尚未在要求中直接提及,但结合国资国企改革相关政策及实践,可将国有企业托管管理的核心框架归纳如下:
一、托管管理的政策背景与目标
1. 改革深化背景
国有企业托管管理是国资改革的重要内容,旨在通过专业化运作解决低效资产处置、亏损企业治理等问题。2025年作为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收官之年,国资委明确提出要集中资源到主责主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托管等方式优化业务布局。
2. 监管目标
二、托管管理的实施重点
1. 托管对象与范围
2. 托管主体与责任
3. 托管流程规范
三、托管管理的监管机制
1. 穿透式监管工具
2. 监督协同机制
四、法律责任与违规处置
1. 管理人员追责
托管过程中***或未履行监督义务的,依据《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可能面临降级、撤职等处分;涉及违法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
2. 托管协议违约
受托方未尽勤勉义务导致资产损失的,需承担赔偿责任;情节严重的纳入国资系统“黑名单”,限制其参与后续托管资格。
五、典型案例与实践方向
1. 产业基金托管
如国投集团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托管生物制造产业资产,采用“投研管退”一体化模式提升资产价值。
2. 跨境资产托管
部分央企通过联邦学习技术破解东道国数据本地化限制,实现境外托管资产的穿透式监管。
当前国有企业托管管理虽无独立法规,但其核心要求已嵌入国资改革与监管政策体系。未来需重点关注智能化监管工具的落地、托管主体权责的法定化,以及跨境托管规则的完善。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操作细则,可参考国资委发布的《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监督工作通知》及地方国资试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