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的项目覆盖全球多个领域,致力于动物救助、栖息地保护及反非法贸易等。以下是其主要项目分类及具体内容:
一、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
1. 藏羚羊保护(中国青藏高原)
支持反盗猎巡逻,提供通讯设备与资金。联合国际机构调查非法沙图什贸易(藏羚羊绒制品),推动跨国执法。 20 世纪初藏羚羊数量从百万只锐减至7.5万只,项目旨在遏制盗猎导致的年损失2万只的危机。2. 亚洲象栖息地修复(云南思茅)
通过“互助基金”***,引导村民种植替代作物,减少森林开垦,缓解人象冲突。建立人工硝塘(盐渍地)吸引大象远离农田,降低人象冲突风险。推动颁布5年禁猎令,规划生态走廊带。 二、濒危动物救助与福利提升
1. 黑熊拯救行动
关闭恶劣熊场,在广东番禺建立黑熊养护基地。资助中医药研究熊胆替代品,联合中医协会推广无残忍药品。2. 猛禽救助(北京猛禽救助中心)
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为受伤猛禽提供治疗及野外放归训练。培训国内兽医及林业人员,引入国际救助技术。3. 伴侣动物援助
资助“北京人与动物环境教育中心”,提供绝育、医疗及领养服务。推广“医生狗”宠物疗法,探访医院、学校促进人与动物互动。推动城市取消“禁狗令”,倡导人道养犬政策。 三、灾害响应与社区韧性建设
1. 东南亚灾害救援
在菲律宾、印尼、越南等地建立协调网络,应对地震、洪水等灾害中的动物救助。缅甸“Safelands”项目:建造高地平台供洪水期间的牲畜避难,保护农户生计。2024年印尼社区自主开展灾害应对培训,标志项目可持续性成效。 四、科技赋能反非法贸易
1. “濒危物种AI守护官”
与百度合作开发AI工具,识别网络非法野生动物贸易(如象牙、穿山甲鳞片)。2.0版本识别准确率达86%,覆盖34类濒危物种,筛查40万张图片并删除1.2万条非法广告。获2025年爱迪生奖,凸显技术对生态保护的革新意义。 五、公众教育与政策倡导
“国际爱护动物行动周”:在中国180所学校开展,覆盖12万学生,传播反虐待动物理念。***野生动物消费:制作公益纪录片“不食野生动物”,在央视播出。国际公约合作:联合CITES(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国办公室,加强机场出入境宣传及执法培训。 总结
IFAW项目以跨领域协作为核心,融合社区参与(如***)、技术创新(AI反盗猎)、紧急救援(灾害响应)及政策倡导,形成“保护-救助-预防”全链条体系。其成果不仅改善单一物种生存状态(如藏羚羊盗猎减少),更推动全球动物福利标准的提升(如熊胆替代品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