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企业资源计划)和ERPII(扩展的企业资源计划)是密切相关的概念,后者本质上是前者在范围和理念上的自然演进和扩展。它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演进关系:
ERP是基础: ERP系统诞生于 20 世纪90年代,其核心目标是整合企业内部的各种业务流程(如财务、人力资源、制造、供应链、销售、库存等)到一个统一的、集成的信息系统平台上。它主要关注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和效率提升。
ERPII是演进: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互联网普及、全球化深入、供应链协同需求剧增以及客户关系管理日益重要,企业发现仅仅优化内部流程已不足够。ERPII的概念(由Gartner在 20 00年左右提出)应运而生,它扩展了ERP的范围,将视角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企业外部,强调与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甚至竞争对手在特定业务领域的协作和信息共享。
2. 核心目标的延续与扩展:
ERP的核心目标: 提高内部效率、降低成本、优化资源利用、提供单一真实数据源。
ERPII的核心目标: 在保持ERP内部优化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通过外部协作创造新价值的目标,如:提升供应链整体效率、增强客户响应能力、开拓新的商业模式(如协同商务)、实现整个价值链的优化。
3. 范围与边界的扩展:
ERP: 边界清晰,主要在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
ERPII: 边界模糊化、网络化。它打破了企业的“四堵墙”,将系统边界扩展到:
上游: 供应商(供应链协同、供应商门户)
下游: 客户(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客户门户)
横向: 合作伙伴(设计协同、物流协同、行业联盟)
跨行业: 在某些协作场景下(如协同设计、协同制造)。
视角: ERP是内向型,ERPII是外向型/协作型。
4. 功能模块的扩展:
ERP: 核心模块围绕内部运营:财务、HR、生产制造(MRP/MES)、库存管理、采购、销售分销等。
ERPII: 包含并扩展了ERP的所有核心模块,并新增或深度整合了面向外部的功能:
供应链管理(SCM
客户关系管理(CRM
供应商关系管理(SRM)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
电子商务(E-Commerce
商业智能/分析(BI/Analytics
协同平台/门户。
5. 技术基础的继承与发展:
两者都依赖于强大的数据库、应用服务器、集成中间件等技术。
ERPII更强调:
基于Web的架构: 便于外部用户(客户、供应商)通过浏览器访问。
开放标准与互操作性: 使用XML、Web Services(SOAP/RESTful API)等标准,方便不同系统间交换数据。
集成平台: 更强大的集成能力,用于连接内部遗留系统和外部合作伙伴的系统。
门户技术: 为不同角色(内部员工、供应商、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访问和交互界面。
移动应用: 支持随时随地的访问(ERP后期也开始支持)。
6. 用户群体的扩展:
ERP: 主要用户是企业内部员工(财务、采购、生产、销售、HR等)。
ERPII: 包含内部用户,并扩展到外部用户:供应商的员工(查看订单、发货、库存、协同预测)、客户(下订单、查询状态、自助服务)、合作伙伴。
7. 价值的深化:
ERP: 价值主要体现在运营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内部)。
ERPII: 价值除了内部效率,更体现在通过协作创造新价值:更快的市场响应速度、更高的客户满意度、更优化的供应链成本、更强的创新能力、开拓新收入来源(如服务化)。
总结关键联系:
ERP是根基,ERPII是上层建筑: ERPII建立在ERP整合内部流程、提供统一数据源的基础上,没有这个基础,外部协作将缺乏效率和准确性。
从内部优化到价值链协同: ERP专注于“做好自己的事”,ERPII专注于“与伙伴一起把事情做得更好”。
从封闭系统到开放生态系统: ERP是相对封闭的企业内部系统,ERPII是连接企业内外参与者的开放(但安全可控)的业务生态系统。
术语的演变反映了业务需求的演变: ERPII的概念清晰地标示了企业管理软件从关注内部效率向关注外部协作和整个价值网络优化的战略转变。
需要指出的是:
在当今的软件市场和实践中,“ERPII”这个特定术语的使用已不如当初提出时那么频繁。但其核心思想(外部协作、价值链整合)已被主流ERP供应商(如SAP S/4HANA, Oracle Fusion, Microsoft Dynamics 365)深度吸收和实现。现代云ERP系统本质上都包含了ERPII的理念和功能。
可以认为现代ERP系统就是ERPII理念的实现。当我们谈论今天的ERP时,通常默认包含了与外部伙伴协作的能力。
ERPII不是对ERP的否定,而是对ERP在互联网时代和全球化经济背景下的必然扩展、深化和战略升级。它代表了企业管理软件从内部运营自动化工具向支持整个业务生态系统协作和价值创造平台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