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是{6898 40 1add7fa}最早的词典,成书于战国至汉代之间,旨在系统地解释先秦典籍中的词语和名物。其释义方式具有鲜明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方法:
1. 同义归类法(以通语释古语、方言)
特点:将多个同义或近义的词语归为一类,用当时通用的词汇(通语)解释古语词或方言词。例证:《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将多个表示"开始"义的词归并为"始"这一通语)
《释言》:"告、谒,请也。"(以"请"解释"告""谒"的共通义)2. 分类释义法(按类别系统归纳)
特点:将词语按语义类别分章(如释天、释地、释亲等),再对同类词语进行分释或对比。例证:《释亲》:"父为考,母为妣。"(亲属称谓分类)《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建筑类词语互释)3. 描述特征法(释名物具体属性)
特点:对名物词(动植物、器物等)通过描述外形、功能、习性等特征进行解释。例证:《释草》:"荷,芙蕖。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详细描述荷的各部分名称)《释兽》:"罴,如熊,黄白文。"(通过颜色、形态区分动物)4. 对比辨析法(区分近义词或相关词)
特点:对意义相近或相关的词语进行对比,凸显其差异。例证:《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果不熟为荒。"(辨析不同歉收状态)《释水》:"***为澜,小波为沦。"(区分波浪大小)5. 训诂引证法(结合经典用例)
特点:部分释义隐含对经典文献的呼应,如《诗经》《尚书》中的用词习惯。例证:《释诂》:"卬、吾、台、予、朕,我也。"(收录先秦典籍中的第一人称代词)编纂特点与影响
1. 系统性:开创了按语义分类的词典编纂体例,对后世《说文解字》《释名》等影响深远。
2. 实用性:为解读先秦典籍提供了规范化的语义参照。
3. 局限性:部分释义简略模糊,或受时代知识所限存在误差。
通过以上方式,《尔雅》不仅保留了上古汉语的词汇面貌,也反映了古人对语言和世界的认知逻辑,堪称中国古代语义学的奠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