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后汉书·范滂传》的详细注释,综合原文内容及历代注疏整理而成,主要涵盖人物、官职、典故及关键词语:
一、人物与籍贯
1. 范滂(字孟博)
东汉名士,汝南郡征羌县(今河南漯河市郾城区东南)人。以清廉刚直著称,因反对宦官专权遭“党锢之祸”迫害致死。少厉清节:年少时砥砺清高的节操。2. 相关人物
陈蕃:时任光禄勋(九卿之一),因未以礼待范滂遭郭林宗批评。郭林宗(郭泰):名士,责备陈蕃怠慢范滂,称“岂宜以公礼格之?”(怎能用官场礼节约束他?)。李膺、杜密:与范滂齐名的贤臣,并称“李杜”。范滂临刑前,其母言:“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二、官职与制度
1. 清诏使
东汉三公府特派巡视地方的监察官,负责查办官吏贪腐。范滂任此职时,“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2. 光禄四行
光禄勋选拔人才的四种标准:敦厚、质朴、逊让、节俭。范滂因品行被举荐。3. 功曹
郡太守属官,掌人事与政务。范滂被汝南太守宗资任命为功曹,任内“严整疾恶”,驱逐不孝不仁者。4. 二千石
指俸禄二千石的官员,多为太守。范滂弹劾二十余名“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三、关键行为与典故
1. 案察冀州
范滂巡视冀州时,贪官“望风解印绶去”(听闻风声便弃官而逃),因其威名震慑。2. 争受楚毒
范滂入狱后,见同囚多病,请求狱吏“先就格”(先受刑),并与同乡袁忠争受拷打。3. 范滂诀母
临刑前与母诀别,其母以“忠义与美名不可兼得”勉励,成为忠义典范。苏轼少时读此,问母:“轼若为滂,母许之否?”程氏答:“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4. 揽辔澄清
典故出自范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后比喻官员胸怀大志、整顿乱局。四、历史事件与制度
1. 党锢之祸
东汉宦官集团迫害士大夫的政治事件。范滂因牢修诬告钩党(诬陷结党)被捕,死于建宁二年( 16 9年)。2. 三府掾属举谣言
“谣言”指民间歌谣,朝廷命三公府属官采集民谣以考察地方官政绩。范滂借此弹劾权贵。3. 黄门北寺狱
由宦官控制的特殊监狱,用于关押“党人”。范滂在此受刑。五、其他词语注释
| 词语 | 释义 | 出处 |
|-|-
| 扫迹斥逐 | 彻底驱逐,使恶人绝迹 | |
| 厌塞众议 | 满足公众舆论(指弹劾符合民心) | |
| 抽拔幽陋 | 提拔埋没于民间的贤才 | |
| 钩党 | 诬指士人结党营私 | |
| 存亡各得其所 | 生者(弟仲博)与死者(范滂)各安其分 | |
附:《后汉书》作者信息
范晔(398–445年),南朝宋史学家,著《后汉书》。原计划撰“十志”未成,今本八志为梁代刘昭补入。此注释涵盖核心人物、事件、制度及文化典故,可结合原文逐段对照。如需全文翻译或具体段落分析,可进一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