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旺生活网

以直报怨在论语的哪一篇

1. 原文出处

《论语·宪问》记载:

>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有人问:“用恩德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688ece0 11 40ff}回报恩德呢?应该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回报恩德。”)

以直报怨在论语的哪一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 背景与含义

  • 对话背景:有人向孔子询问是否应“以德报怨”(即用善行回应恶行),孔子明确反对。他认为若以德报怨,则无法公平回应他人的恩德,会导致道德标准的混乱。
  • “直”的内涵
  • 公正无私:朱熹解释为“爱憎取舍,一以至公而无私”,即不因个人恩怨偏颇,而是依理行事。
  • 不纵恶、不记仇:既非以怨报怨(加剧冲突),也非以德报怨(纵容恶行),而是以正直态度处理,如法律中的“罪刑相当”。
  • 与“以德报怨”的区别
  • “以德报怨”源于道家(《老子》六十三章),强调无原则宽容;而儒家主张“以直报怨”,强调公正与原则性。
  • 3. 后世解读

  • 朱熹《论语集注》:强调“直”是“至公无私”,需以道义平衡恩怨。
  • 刘宝楠《论语正义》:指出“直”包含两种可能——若无法释怀则公正回应;若能释怀则不报复,但绝不虚伪。
  • 现代意义:被视为儒家“中道”思想的体现,主张理性解决冲突,维护社会公平。
  • 4. 相关延伸

  • 该句常与“以德报德”并提,体现儒家“恩怨分明”的观。
  • 在《礼记·表记》中,孔子进一步补充:“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惩”,但“以直报怨”更侧重止怨而非复仇。
  • “以直报怨”是孔子在《论语·宪问》中提出的核心原则,强调以公正态度回应恶意,既维护道德底线,又避免冤冤相报。这一思想对后世法律、人际关系的处理均影响深远。

    以直报怨在论语的哪一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部分内容为互联网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联系QQ:793061840删除,添加请注明来意。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p.jinwangmovie.com/pask/19c495e255971a24fee948a38c762abe.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