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利润的获取途径主要源于垄断企业凭借其市场支配地位,能够操纵市场条件和限制竞争。以下是主要的获取途径:
1. 提高销售价格 (Price Setting Power):
高于竞争水平定价: 这是最直接的方式。由于缺乏竞争,垄断者可以将价格设定在远高于边际成本或平均成本的水平上,远高于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价格。
价格歧视 (Price Discrimination): 垄断者可以向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或针对不同的购买量收取不同的价格,以最大限度地榨取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之间的差额)。例如:
一级价格歧视(完全价格歧视): 对每个消费者收取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理论上,实践中很难实现)。
二级价格歧视: 根据购买量不同定价(如数量折扣)。
三级价格歧视: 根据不同市场的需求弹性不同定价(如学生票、老年票,或在不同国家制定不同价格)。
2. 限制产量 (Output Restriction):
垄断者为了维持高价,会有意将产量限制在低于完全竞争市场均衡产量的水平。根据供求关系,减少供应会推高市场价格,从而在减少成本的同时获得更高的单位利润。
3. 降低成本优势 (Cost Advantages
规模经济 (Economies of Scale): 垄断企业通常规模巨大,能够实现大规模生产带来的成本降低(平均成本随产量增加而下降),即使定价不是极高,也能获得丰厚利润。
控制关键投入品: 垄断者可能同时控制了上游的关键资源或原材料,以更低的成本获取,或者通过纵向一体化降低成本。
“X-非效率”: 虽然垄断可能因缺乏竞争压力而导致内部管理效率低下(X-非效率),但其巨大的市场力量通常能掩盖这种低效带来的成本增加,依然能获得高额利润。
4. 设置进入壁垒和排除竞争 (Erecting and Maintaining Barriers to Entry / Exclusionary Practices):
这是维持垄断地位和长期获取垄断利润的核心。通过阻止或限制潜在竞争者进入市场,垄断者才能持续地行使上述定价权和产量控制权。手段包括:
法律/行政壁垒: 专利、版权、特许经营权、许可证、法规限制等。
资源控制: 独占关键自然资源、技术或分销渠道。
巨额沉没成本: 进入某些行业(如公用事业、重工业)需要巨大的初始投资,且难以收回,形成天然壁垒。
掠夺性定价: 暂时将价格压到成本以下,驱逐现有竞争者或吓阻潜在进入者,待对手退出后再提高价格。
捆绑销售和搭售: 利用在一个市场的垄断地位,强迫消费者购买其另一种产品,从而排挤该产品市场的竞争者。
网络效应: 用户越多产品价值越高(如社交平台),形成自然垄断和强大的进入壁垒。
5. 利用政策和寻租 (Rent-Seeking):
垄断者可能投入资源去游说,寻求有利于自己的政策(如关税保护、特殊的税收减免、限制性的行业标准、独家合同),这些政策能帮助其建立或维持垄断地位,从而获取垄断利润(经济租)。这种为获取或维持垄断地位而进行的非生产性投入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成本。
6. 其他策略:
控制分销渠道: 限制竞争对手的产品进入零售网络。
品牌忠诚度和广告: 建立强大的品牌形象和消费者忠诚度,提高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
信息不对称: 利用消费者对成本、质量等信息的不了解来维持高价。
垄断利润的核心来源是:
定价权: 能够设定高于竞争水平的价格。
产量控制权: 能够限制产量以维持高价。
排他权: 能够阻止或限制竞争,确保前两项权力得以长期持续。
(潜在的)成本优势: 规模效应等带来的成本优势进一步扩大了利润空间。
这些途径往往是相互关联、共同作用的。垄断企业通过设置壁垒排除竞争,确保其市场支配地位,然后利用这种地位通过提高价格、限制产量或降低成本(或三者结合)来最大化其经济利润(垄断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