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价值”的社会历史性是指事物的价值(无论是经济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还是使用价值)并非一成不变、天然固有的,而是由具体的社会关系、历史条件、文化背景和时代需求所塑造和决定的。同一事物在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其价值可能截然不同。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价值的社会历史性:
1. 黄金:从装饰品到货币再到避险资产
原始社会/早期社会: 黄金因其稀有、光泽和可塑性,主要被视为珍贵的装饰品或宗教仪式用品。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和象征层面。
古代至近代社会: 随着商品交换的扩大和社会分工的细化,黄金因其稀缺性、耐久性、可分割性和易于携带等物理特性,逐渐被多个文明(如吕底亚、古罗马、中国等)选为一般等价物——货币。黄金的价值被社会赋予了核心的经济功能,成为衡量几乎所有其他商品价值的基准。
现代社会(尤其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 虽然不再直接作为流通货币,黄金依然是重要的避险资产和储备资产。其价值不仅基于物理属性,更基于全球金融体系对它的普遍信任和共识。社会动荡、经济危机时,人们普遍认为黄金能“保值”,这种社会心理极大地支撑了其价值。
说明: 黄金本身的物理属性没变,但它的核心价值(从装饰品到货币再到避险资产)是随着社会经济形态(从自给自足到商品经济到全球金融体系)的演进而被社会历史地塑造和重新定义的。
2. 香料(如胡椒、丁香):从奢侈品到普通调味品
中世纪欧洲: 来自东方的香料极其稀有且运输困难(需要穿越漫长的陆路或海路)。它们不仅是重要的调味品(用于掩盖保存不佳的肉类的异味),更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其价值高昂,甚至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或者作为支付嫁妆、赎金的重要物品。拥有香料是贵族阶层的特权。
地理大发现后: 15世纪末至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如达伽马到达印度)和殖民扩张极大地增加了香料的供应量。随着种植园的建立和贸易路线的稳定,香料变得相对充足。
现代社会: 香料已成为极其普通的厨房调味品,价格低廉,随手可得。其曾经作为奢侈品和财富象征的价值几乎完全消失。
说明: 香料作为调味品的“使用价值”基本没变,但它的交换价值(价格)和符号价值(社会地位象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直接源于社会历史条件的改变:贸易路线的扩展、殖民主义、全球化的推进以及冷藏技术的出现(降低了对香料掩盖异味的需求)。
3. 土地:从生存基础到生产要素再到金融资产
传统农业社会: 土地是最核心的生产资料和生存基础。对于农民来说,拥有土地意味着能养活自己和家人,土地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生产粮食的能力(使用价值)上。土地所有权也常与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紧密相连(如封建领主)。
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兴起: 土地的价值维度大大扩展。除了农业生产,土地成为工厂、住宅、交通设施建设的基础(生产要素)。靠近市场、交通枢纽的土地价值飙升。土地开始被高度商品化,其价值更多地由市场供需、区位优势、预期收益(如地租、增值潜力) 来决定,而不仅仅是其自然肥力。
金融化时代: 在现代经济中,土地及其附着物(房地产)成为重要的金融投资品和抵押品。其价值不仅基于实物属性或当前收益,更基于对未来价格增长的预期和投机。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对整个金融体系影响巨大。
说明: 土地的自然属性变化不大,但其核心价值定位(从生存基础到生产要素再到金融资产)以及价值衡量标准,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农业->工业->金融)、经济制度(封建->资本主义)和技术发展(交通、通信)而深刻变化的。
4. 女性缠足(中国):从“美”的象征到被摒弃的陋习
特定历史时期(宋至清): 在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特别是明清时期,女性缠足(三寸金莲)被上层社会广泛推崇为女性美、高贵、教养和符合礼仪的象征。这种畸形的审美观是社会对女性角色定位(柔弱、顺从、依附于男性)的体现。拥有小脚能提高女性在婚姻市场上的“价值”。
近现代: 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新文化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缠足被逐渐视为对女性的摧残、落后的象征和阻碍社会进步的陋习。其曾经被赋予的“美”和“价值”被彻底否定。清、北洋和国民都曾颁布法令禁止缠足。
现代: 缠足作为一种实践早已消失,被视为历史悲剧和文化糟粕。
说明: 缠足这一行为本身没有改变,但社会对其的道德评价和审美价值判断发生了180度的逆转。这种价值判断的剧变源于社会思想观念的进步(人权、平等、科学)、女性地位的提升以及现代化进程对旧传统的冲击。
这些例子清晰地表明:
价值不是天生的: 事物的价值并非由其物理或化学属性单独决定。
价值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价值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换、需求和评价体系之中。
价值是历史条件的产物: 技术的进步、生产方式的变革、制度的更迭、思想观念的变迁,都会深刻地改变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价值判断。
价值具有相对性: 同一事物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语境下,其价值(经济、道德、审美、使用)可能完全不同甚至相反。
理解价值的社会历史性,有助于我们更辩证、更深入地看待历史现象和当前社会中的各种价值评判,避免陷入绝对化、永恒化的思维误区。它提醒我们,价值判断本身也是特定时代和社会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