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旺生活网

《列子·汤问》中的故事

《列子·汤问》是《列子》一书中非常精彩的一篇,以商汤与他的贤臣夏革(或称夏革、夏棘)的问答形式展开,充满了奇思妙想、瑰丽想象和深刻的哲理。它探讨了宇宙的无穷、时空的无限、事物的相对性、技艺的精妙以及人类认知的局限等问题。

其中包含了多个脍炙人口、寓意深远的故事和寓言,以下是一些最著名的:

1. 愚公移山:

《列子·汤问》中的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故事梗概: 北山愚公年近九十,因家门被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阻挡,出入不便,于是决心率领子孙挖平这两座山。河曲智叟嘲笑他自不量力、无法成功。愚公反驳说,即使自己死了,还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尽,而山却不会增高,终有一天会被挖平。他的决心感动了天帝,天帝派神将两座山背走了。

寓意: 颂扬了信念坚定、意志顽强、持之以恒、不畏艰难、人定胜天的精神。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集体力量的伟大。也体现了道家“以柔克刚”、“道法自然”的某种哲理(持之以恒的努力最终符合天道)。

2. 夸父逐日:

故事梗概: 夸父不自量力,想要追赶太阳。他一路追逐,口渴难耐,喝干了黄河和渭河的水,仍不解渴,又想去北方的大泽喝水,结果在半路上渴死了。他丢弃的手杖,化作一片桃林。

《列子·汤问》中的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寓意: 通常被解读为对不自量力、违背自然规律的悲剧性行为的警示。但也有人从中看到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悲壮精神。体现了人类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自身局限的认识。

3. 两小儿辩日:

故事梗概: 孔子东游,遇到两个小孩在争论太阳何时离人更近。一个认为早晨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中午则像盘子一样小,所以早晨近中午远;另一个认为早晨太阳凉飕飕,中午则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所以早晨远中午近。孔子无法判断谁对谁错。小孩笑他:“谁说你知道的多呢?”

寓意: 揭示了人类感官经验的相对性和局限性,说明看似简单的现象也可能蕴含复杂的道理(光学、热学等)。强调了知识的无限性和认知的相对性,圣人也有不知道的事情,讽刺了盲目自大。体现了道家对绝对真理的质疑和相对主义的观点。

《列子·汤问》中的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4. 纪昌学射:

故事梗概: 纪昌向神射手飞卫学射箭。飞卫先让他练习“不瞬”(不眨眼),纪昌躺在妻子的织布机下盯着织梭练习了两年。飞卫又让他练习“视小如大,视微如著”(把小的看成大的,把细微的看成显著的)。纪昌用牛毛系住虱子挂在窗前,天天盯着看,三年后虱子在他眼中大如车轮。这时飞卫才教他射箭,纪昌很快成为百发百中的神射手。

寓意: 强调了学习任何技艺都必须打好基础,循序渐进,需要付出极其艰苦的努力和拥有超常的专注力。体现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以及专注力是达到技艺巅峰的关键。

5. 詹何钓鱼:

故事梗概: 詹何用单股的蚕丝做钓线,用细如麦芒的针做鱼钩,用荆条做钓竿,剖开米粒做鱼饵,在百仞深渊、激流之中钓上能装满一车的大鱼,而钓线不断、鱼钩不直、鱼竿不弯。

寓意: 与“纪昌学射”类似,强调技艺达到极致时的神妙境界。说明只要精神高度专一、运用得当,即使看似微小的力量(细钩弱线)也能产生巨大的效果(钓起大鱼)。体现了道家“以柔克刚”、“以弱制强”、“心专物应”的思想。

6. 扁鹊换心:

故事梗概: 名医扁鹊为鲁国的公扈和赵国的齐婴治病,发现他们一个志强气弱,一个志弱气强。扁鹊给他们喝了药酒,让他们昏迷三天,然后剖开胸膛,交换了他们的心脏。两人醒来后,各自回到了对方的家中,引起了一系列身份认同的混乱。

寓意: 探讨了身(形骸)与心(精神、意识、性格)的关系。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人的本质在于身体还是在于心灵?当心与身分离后,“我”是谁?体现了道家对形体与精神关系的思考,以及相对主义的观点。

7. 师文学琴:

故事梗概: 师文向师襄学琴,三年不成一曲。师襄认为他学不了。师文说,我不是弹不好曲子,而是心中所思不在琴弦,目标不在乐声,不达到内心与琴的完全融合(“内不得于心,外不应于器”)就不敢放手去弹。后来他终于学成,弹琴时能感天动地,使四季颠倒。

寓意: 强调艺术或技艺的最高境界在于内心的体悟、精神的专注以及与对象(如琴)的完全融合,而非仅仅掌握外在的技巧。追求的是“得心应手”、“天人合一”的境界。

8. 偃师造人:

故事梗概: 周穆王时,有个叫偃师的工匠,献上一个能歌善舞的假人(机器人)。它举止神态与真人无异,甚至能对周穆王的侍妾眉目传情。周穆王大怒,要杀偃师。偃师立刻拆开假人,展示其内部完全由皮革、木头、胶漆、颜料等材料构成,并无生命。周穆王感叹其技艺之精妙,简直可与造化同工。

寓意: 展现了古代对“人工智能”或高度仿生机械的惊人想象。赞叹能工巧匠的技艺可以达到以假乱真、巧夺天工的地步。也隐含了对“何为生命”的思考。

9. 龙伯钓鳌:

故事梗概: 在渤海东面的大壑(归墟)中,有五座仙山,由十五只巨鳌轮流背负。龙伯之国有个巨人,几步就到了五座仙山所在之地,一钓就钓走了六只巨鳌,导致岱舆、员峤两座仙山沉没。天帝震怒,削减了龙伯国的疆域和巨人的身高。

寓意: 描绘了宇宙的宏大和神奇生物的伟力,也暗示了人类(巨人)行为可能对宇宙秩序造成破坏。体现了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和对自然规律的敬畏。

10 . “均”的故事:

梗概: 商汤问夏革:“上下八方有极尽吗?”夏革回答:“无极之外,复无极也。”并说有一个叫“均”的地方,那里没有寒暑、昼夜、生死、爱憎的区别,水与火、声与响、形与影都混同为一。

寓意: 直接阐述宇宙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无限性,以及万物在本质上的相对性和统一性。是道家相对主义宇宙观的直接体现。

《汤问》篇的核心思想:

宇宙无限论: 强调空间(上下四方)和时间(古往今来)都是无穷无尽的。

相对主义: 大小、远近、高低、是非、利害等都是相对的,取决于观察的角度和标准(如两小儿辩日)。

技艺通神: 通过极致的专注和训练,人的技艺可以达到不可思议的境界,甚至近乎于道(如纪昌学射、詹何钓鱼、偃师造人)。

认知的局限性: 人类的知识和经验是有限的,感官有时会欺骗我们(两小儿辩日),圣人也有不知道的事情。

自然之力的伟大与人的能动性: 既描绘了自然的宏大与不可抗拒(夸父逐日、龙伯钓鳌),也歌颂了人类意志和行动的力量(愚公移山)。

心物关系: 探讨精神(心)与形体(身)的关系(扁鹊换心),以及精神专注对技艺和感应的作用(师文学琴、詹何钓鱼)。

《列子·汤问》以其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哲理,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至今仍能带给我们启迪和思考。你想了解其中哪一个故事的具体细节或寓意呢?

部分内容为互联网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联系QQ:793061840删除,添加请注明来意。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p.jinwangmovie.com/pask/f835f0c8d828faca0a539a5d5448caa5.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