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旺生活网

地质灾害是什么意思包括哪些

当大地震颤、山体崩裂、泥石奔涌或地面悄然沉降,这些并非单纯的自然奇观,而是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严峻考验。地质灾害,主要指由自然地质作用或受人类活动影响而引发,对人类生命财产、生存环境及工程活动造成严重危害的地质现象或事件。其范围广泛,从突发性的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到渐进性的地面沉降、地裂缝、土地沙化等。理解其定义与范畴,是科学认识风险、有效防灾减灾的基石。

地质灾害的核心定义

地质灾害的本质在于其破坏性地质成因性的结合。它并非所有地质作用或变化,而是特指那些达到一定强度或规模对人类生命财产、社会经济活动或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造成现实或潜在损害的地质过程或现象。这种破坏性是其被定义为“灾害”的关键。

区分地质灾害与一般地质现象的核心在于人为因素的介入程度。虽然许多灾害主要由自然力驱动(如板块运动引发地震),但人类活动(如大规模开挖坡脚、过度抽取地下水、破坏植被)常常成为关键的诱发或加剧因素。国际地质灾害研究普遍认为,现代地质灾害是自然地质作用与人类社会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这种理解对于防灾策略至关重要。

地质灾害是什么意思包括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地震:板块的怒吼

地震无疑是破坏力最强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它源于地壳岩层在巨大构造应力作用下突然破裂或错动,并以地震波的形式释放出巨大能量。这种能量释放可导致地表剧烈晃动、断裂,引发建筑物倒塌、基础设施损毁、火灾、海啸等一系列次生灾害。

地震灾害的破坏力受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条件(如场地效应、液化)及建筑物抗震性能等多重因素影响。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活动区。2008年汶川8.0级地震造成了惨重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深刻揭示了地震灾害的毁灭性和复杂性。科学家通过地震监测、活动断层填图、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手段,努力减轻其风险。

斜坡失稳灾害:重力之患

在重力主导下,斜坡上的岩土体发生向下运动的灾害统称为斜坡失稳灾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和泥石流。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沿一个或多个软弱面(带)作整体或分散性的顺坡下滑运动。其规模巨大,运动相对较慢但破坏范围广。崩塌(或崩落)则指陡坡上的岩土体突然发生急剧的倾倒、崩落、翻滚现象,速度快、冲击力强。泥石流是一种饱含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常由暴雨、冰雪融水或水库溃决激发,具有突发性、高速性和强大破坏力。

这类灾害的发生常与强降水地震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削坡、加载、破坏植被)密切相关。2010年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就是极端降雨叠加地质脆弱区背景下的惨痛案例。对斜坡变形迹象的识别、监测预警、工程加固(如挡墙、锚索、排水)和危险区管控是主要的防治手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山地灾害项目强调基于社区的早期预警系统在减少此类灾害损失中的关键作用。

地质灾害是什么意思包括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地面变形灾害:无形的吞噬

与剧烈的地震和滑坡不同,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往往缓慢而持续地进行,但其累积效应同样危害巨大。地面沉降主要指地表高程的降低,通常由过量抽取地下水、油气等地下流体,导致含水层或含油层压缩引起。在沿海低地地区,沉降会加剧风暴潮和海水入侵的风险;在城市地区,沉降会破坏建筑物地基、地下管线、道路,并降低城市排水能力。

地裂缝是地表出现的狭长裂缝,成因复杂,可能与沉降不均匀构造活动(如断层蠕动)或土体失水收缩有关。它们能直接撕裂建筑物、道路和农田,造成持续性的破坏。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是中国地面沉降最严重的区域。防治的核心在于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实施人工回灌)、优化资源开采方式和加强区域沉降监测网络建设。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地面沉降监测与研究成果为科学防控提供了重要支撑。

其他重要灾害类型

除了上述主要类型,地质灾害还包括:土地沙化(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退化,如土壤风蚀、植被退化)、水土流失(土壤被水或风剥蚀、搬运和分散)、岩溶塌陷(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地区地下溶洞顶板塌陷导致地表塌陷)、特殊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以及海岸侵蚀等。这些灾害虽然表现形式各异,但都源于特定的地质条件与自然或人为营力的相互作用,对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构成长期挑战。例如,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当地土壤贫瘠,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影响下游广大地区。

灾害链与复合灾害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地质灾害很少孤立发生。一次强震(原生灾害)可触发大量滑坡、崩塌,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堰塞湖一旦溃决又引发毁灭性洪水(次生灾害),形成复杂的灾害链。台风带来的极端降雨可能同时或先后诱发山洪、泥石流、滑坡和洪涝灾害,构成复合灾害。这种链式反应和叠加效应,使得地质灾害的破坏范围和程度远超单一事件。

地质灾害是什么意思包括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研究灾害链的形成机制、演化规律和断链减灾技术,是当前地质灾害研究的前沿和难点。这要求防灾减灾工作必须具有系统性思维和综合性措施,打破单一灾种应对的传统模式。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团队在灾害链风险模拟与防控方面已开展了积极探索。

地质灾害是地球动力过程与人类活动交织的产物,涵盖了从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突发性灾难,到地面沉降、地裂缝、土地沙化等渐进式威胁的广泛谱系。其核心在于其对人类社会的破坏性,且自然因素与人为诱因常密不可分。深入理解其定义与分类,是科学识别风险、评估脆弱性和实施有效防灾减灾措施的根本前提。

面对地质灾害的复杂性与灾害链效应,未来的防御策略必须走向系统化前瞻化:一方面,需深度融合地质学、气象学、工程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发展高精度监测预警技术和基于大数据的风险评估模型;亟需加强韧性城市建设,科学规划国土空间用途(严格规避高风险区),普及防灾减灾教育,构建“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综合治理体系。唯有深刻理解地球的“震颤”规律,人类才能在这片充满活力的星球上构筑更为安全、可持续的家园。持续深化对灾害链机理的认识,并探索主动调控与风险转移等新型减灾模式,将是守护生命与文明的关键路径。

部分内容为互联网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联系QQ:793061840删除,添加请注明来意。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p.jinwangmovie.com/pask/f128a588ff0aa5855cffec3c3b387028.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