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到的“知守”一词,最著名的出处是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八章。这一章的核心结构是“知其X,守其Y”,并阐述了这样做的境界和结果。
“何谓知守”的下一句,在《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中通常是:
>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 (知道{6897e738d 98 fe}是雄强,却安守于雌柔的地位,甘做天下的溪涧。)
以下是该章的完整内容(王弼本):
>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解读:
1. 结构: 本章以三组对句展开: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雄-雌)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白-黑)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荣-辱)
2. “知”与“守”的含义:
知: 不是简单的“知道”,而是深刻理解、洞察、知晓事物的特性、优势(雄、白、荣)及其对立面(雌、黑、辱)。
守: 不是被动的“守住”,而是主动选择、持守、安处于看似柔弱、低下、不争的一面(雌、黑、辱)。
3. 核心思想:
辩证统一: 强调认知事物对立两面(雄雌、白黑、荣辱)的完整性和相互依存关系。
谦下守柔: 主张在深刻理解强大、光明、荣耀的基础上,主动选择并安守于柔弱、幽暗、卑下的位置。这不是懦弱或无知,而是一种高超的智慧和处世策略。
达到的境界: 通过“知X守Y”,可以达到:
“为天下谿/式/谷”: 像溪涧(容纳)、范式(标准)、山谷(虚空)一样,成为万物归附、滋养、效法的中心。即通过谦下反而达到“大”的境界。
“常德不离/不忒/乃足”: 永恒的德性不会离失、不会差错、得以充足。这是内在德性的完美状态。
“复归于婴儿/无极/朴”: 最终回归到最原始、最本真、最淳朴的状态(婴儿般纯净、无极的混沌、未雕琢的木材“朴”)。这是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返璞归真。
4. “知守”的实质: “知守”二字连用(虽然原文是分开的),概括的是一种深刻的辩证认知与主动的持守谦下相结合的人生智慧。它要求人:
洞悉世事规律和人性本质。
有勇气和智慧放下表面的刚强与荣耀。
以柔弱、虚空、不争的姿态去容纳、滋养、成就万物。
最终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
当您问“何谓知守的下一句是什么”,最直接的答案就是《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开篇的下一句:“为天下谿”。但这三个字只是结果描述的开端。要真正理解“知守”的深刻内涵,需要把握整章的思想:它是一种洞察对立统一、主动守持柔弱谦下、以达致“大”与“真”境界的深邃哲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