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文化的力量从未如此深刻地被认知与实践。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绝非抽象口号,而是关乎国家发展根基、民族精神命脉与人民精神福祉的根本性战略指引。它清晰界定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目标、路径与价值依归,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纲领。深刻把握其核心内涵与实践要求,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凝聚磅礴力量、实现民族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思想根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其最根本的标识在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核心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
这一思想体系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担负什么样的使命任务等根本性问题。它确保了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有效抵御各种错误思潮侵蚀,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正如《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所强调,必须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成为引领文化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背离这一思想根基,文化发展就会迷失方向、丧失灵魂。
价值坐标:践行核心价值观
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其鲜明的价值内核在于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凝聚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评判文化产品和服务先进性的核心标尺。
坚持这一方向,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文化建设全过程。无论是文艺创作、新闻出版,还是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创建,都应以是否有利于弘扬这些价值准则为衡量标准。这意味着要旗帜鲜明地倡导崇高理想、传播***、鞭挞假恶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唯有以此价值坐标导航,文化发展才能滋养人心、引领风尚、凝聚共识。
创新动能:传统与现代融合
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其蓬勃的生命力源于守正创新。守正,即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积淀了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的思想智慧,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坚持先进文化方向,必须深刻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习近平语)。
创新,则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要求我们立足当代实践,运用现代理念、科技手段和传播方式,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借鉴吸收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在开放包容中激发创新活力。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开发、数字敦煌的全球共享、非遗技艺融入现代生活等实践,正是文化创新活力的生动写照。守正不泥古,创新不离宗,先进文化才能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永恒魅力。
人民立场: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其根本立场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的文化,其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这一方向,必须始终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要求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必须贴近人民、服务人民。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生产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要大力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尤其关注基层群众、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文化评论家普遍认为,评判文化是否先进,最终要看它是否提升了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是否增强了人民的精神力量。脱离人民的文化,注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引领复兴的文化航标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文化的本质属性与发展逻辑。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灯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航标,以守正创新为动力引擎,以人民至上为根本立场。这一方向的确立与实践,是文化自信的集中彰显,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核心遵循,更是为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的关键所在。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期待,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更具紧迫性。未来,我们需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持续深化其内涵:如何在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中更有效地传播主流价值?如何在全球文明交流互鉴中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如何进一步完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生产与评价机制?回答好这些问题,必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迈上新台阶,使先进文化如春风化雨,滋养民族心灵,照亮复兴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