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旺生活网

不可培养微生物名词解释

不可培养微生物

名词解释:

指在实验室当前标准的、人工提供的培养条件(如特定的培养基成分、温度、pH、氧气水平、光照等)下,无法生长、分裂形成可见菌落或持续存活的微生物

不可培养微生物名词解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关键要点解释:

1. “不可培养”≠“不存在”或“死亡”: 这些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如土壤、水体、人体肠道、极端环境)是真实存在的、具有代谢活性的生命体。它们只是无法在人为设置的实验室环境中生长繁殖。

2. 普遍性: 在自然界中,不可培养的微生物占据了微生物多样性的绝大部分。据估计,在环境样本中,通过传统培养方法能培养出来的微生物种类通常不到总数的 1%,剩下的超过 99% 都属于不可培养或难培养微生物。这种现象被称为“伟大的平板计数异常”。

3. 原因复杂多样:

不可培养微生物名词解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未知的营养需求: 需要非常特殊或目前未知的营养物质、生长因子、微量元素或共生伙伴(其他微生物或宿主细胞)。

苛刻的环境条件: 对氧气浓度(如严格厌氧)、温度、压力、pH、光照、盐度等有极端或非常精细的要求,难以在实验室完全模拟。

生长极其缓慢: 在人工培养条件下分裂一代需要数天、数周甚至数月,在培养过程中容易被快速生长的杂菌掩盖或自身难以形成可见菌落。

依赖共生或群落: 生存依赖于特定微生物群落中其他成员提供的代谢产物、信号分子或物理保护,单独分离则无法生长。

不可培养微生物名词解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进入“活的但不可培养”状态: 在环境压力下进入一种休眠或低代谢状态,在常规培养条件下无法复苏。

需要特定的信号分子: 生长启动或维持需要环境中存在的特定化学信号(群体感应分子等),实验室培养基中缺乏。

基因组缺陷: 可能丢失了某些在人工培养基上生存所必需的基因,但它们在自然生态位中依靠其他生物补偿。

4. 研究方法: 由于无法培养,研究它们主要依赖免培养技术

宏基因组学: 直接从环境样本中提取所有微生物的DNA,进行高通量测序和分析,鉴定物种组成和功能基因,无需分离培养。

宏转录组学/宏蛋白组学/宏代谢组学: 分析环境样本中微生物的RNA(基因表达)、蛋白质或代谢产物,了解其活性功能。

单细胞基因组学: 从环境样本中分离单个微生物细胞,进行全基因组扩增和测序。

荧光原位杂交: 使用特定探针标记环境样本中的目标微生物,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数量和位置。

改进培养方法: 开发更接近自然条件的培养基(如稀释培养基、添加信号分子、共培养)、模拟原位环境的培养装置(如扩散室、芯片实验室)。

5. 重要性:

微生物多样性的主体: 代表了地球上绝大部分尚未被认知的微生物生命形式。

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 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碳、氮、硫等)、污染物降解、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等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尚未被充分认识的角色。

潜在资源宝库: 蕴含大量未被发掘的基因、酶(如新型抗生素、工业用酶)、代谢途径和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巨大的生物技术潜力(如药物开发、生物修复)。

人类健康相关: 人体微生物组中存在大量不可培养微生物,它们可能与健康、疾病状态密切相关。

简单来说: “不可培养微生物”指的是那些在实验室常规“食谱”和“生活环境”下“拒绝长大”或“无法生存”的微生物。它们数量庞大,是地球微生物世界的主体和奥秘所在,需要借助高科技手段才能一窥其真容和研究其作用。

部分内容为互联网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联系QQ:793061840删除,添加请注明来意。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p.jinwangmovie.com/pask/aa77f6c32bc22c74ce4e5b0af78f180a.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