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旺生活网

城市积水灾害的特点包括

1. 普遍性与区域性并存

  • 普遍性城市内涝在全国多个城市普遍存在,尤其在快速城市化地区更为显著。随着城市扩张,原有的排水系统难以适应高强度降水,加之硬质化地表面积增加,导致积水现象频发。
  • 区域性:低洼地区(如立交桥、地下通道、老旧城区)易成为积水重灾区,而地势较高的区域风险较低。例如,苏州、无锡等城市因选址地势较高,积水问题相对较少。
  • 2. 特定地点高发性

  • 交通枢纽积水:立交桥、铁路桥、地下通道等因排水设计不足成为内涝高发点。例如,暴雨后立交桥下积水深度可达数米,导致交通瘫痪。
  • 新开发区域隐患:部分新城区因排水设施建设滞后或标准过低,与周边水系衔接不畅,加剧积水风险。
  • 3. 季节性集中与短时强降雨关联性高

  • 内涝多发生于夏季暴雨或持续性降雨期间,尤其是短历时强降水(如小时雨量超过100毫米)时,排水系统超载风险显著增加。
  • 城市“雨岛效应”进一步加剧降水集中性,热岛效应导致城市上空对流增强,延长暴雨滞时。
  • 4. 复合型灾害影响

  • 交通瘫痪:积水深度达 20 厘米时行人步行困难,30厘米时车辆无法通行,80厘米时交通完全中断。
  • 经济损失与安全隐患:积水倒灌导致地下设施淹没(如停车场、地铁)、房屋损毁及电路漏电等次生灾害。
  • 环境污染:污水混合雨水形成污染扩散,影响城市卫生与生态。
  • 5. 动态变化与长期加剧趋势

  • 气候变化影响:全球变暖导致极端降雨频率和强度增加,传统排水设计标准(如重现期)可能失效。
  • 城市化扩张压力:城市面积扩大导致天然调蓄空间(如湿地、河渠)减少,径流量增大与排水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 城市积水灾害的特点反映了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叠加作用:既有降水特征和地形条件的自然制约,也有排水系统规划、城市扩张模式等人为缺陷。未来需从工程改造(如升级管网、建设海绵城市)和非工程措施(如风险预警、应急管理)两方面综合应对。

    城市积水灾害的特点包括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部分内容为互联网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联系QQ:793061840删除,添加请注明来意。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p.jinwangmovie.com/pask/2aeab2d72f79a52f03393a87ffc5f2ae.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