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嗟来之食”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宁可饿死也不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它出自《礼记·檀弓下》中的一个典故:
【典故背景】
春秋时期,齐国发生大饥荒,富人黔敖在路边施舍食物。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鞋子踉跄走来。黔敖左手拿着食物,右手端着水,傲慢地喊道:“嗟!来食!”(喂!来吃吧!)饥者抬头怒视道:“我就是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饿成这样的!”最终拒绝了施舍,饿死路旁。
【成语释义】
“嗟”是轻蔑的吆喝声,“嗟来之食”指带有侮辱性或不尊重的施舍。成语强调人应有气节和尊严,即使处于困境,也不能接受以践踏人格为代价的帮助。
【引申含义】
1. 形容人坚守气节,宁折不弯的精神
2. 批评某些傲慢的施舍行为
3. 强调维护人格尊严的重要性
【现代运用】
常用于赞美坚持原则、保持人格独立的行为,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