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旺生活网

《六国论》选自什么?

当我们捧读《六国论》这篇雄辩滔滔、气势磅礴的政论名篇,其精辟的史论与犀利的锋芒跨越千年依然动人心魄。若要真正深入理解其精髓与价值,追本溯源,厘清其出处,无疑是打开其思想宝库的第一把钥匙。这篇闪耀着理性光辉与忧患意识的雄文,究竟从何处走来?

文献溯源:嘉祐集中的璀璨明珠

《六国论》确切的文献归属,指向北宋苏洵的文集《嘉祐集》。这部由苏洵亲自编定或后人整理辑录的文集,是其一生心血与思想的结晶,主要收录了他于嘉祐年间(1056-1063)向朝廷进献的策论文章。苏洵怀抱经世济民之志,屡次上书言事,《嘉祐集》便是其政治智慧与文学才华的集中呈现。

在《嘉祐集》的卷帙之中,《六国论》作为《权书》十篇之一(具体为《权书》第八篇),占据着核心位置。正如清代学者储欣在《唐宋八大家类选》中所评:“《权书》十篇,盖借古以论今,深切著明。” 《六国论》正是借战国末期六国相继败亡于秦国的历史教训,针砭时弊,为北宋王朝面临的边患危机敲响警钟。其入选《嘉祐集》,不仅因其文辞之美,更因其承载了苏洵对国运的深沉忧思与卓越洞见。

《六国论》选自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时代烙印:北宋危机的忧患之声

《六国论》绝非书斋中的空泛史论,其诞生与传播深深植根于北宋中期的特定历史语境。宋仁宗嘉祐年间,表面承平,实则内忧外患交织。国内土地兼并严重,“三冗”(冗官、冗兵、冗费)问题日益突出,财政负担沉重;外部则面临西夏与契丹(辽)的强大军事压力,岁币负担沉重,国防形势严峻。

苏洵以敏锐的政治眼光洞察到这一危机四伏的局面。他选择“六国破灭”这一历史题材,正是借古喻今的典范。文中痛陈“弊在赂秦”之害,力证“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的荒谬与危险,其核心锋芒直指北宋朝廷对辽、西夏的妥协退让政策,特别是“岁币”外交。明代茅坤在《唐宋八大家文钞》中深刻指出:“苏氏父子往往痛时事之委靡,而以六国为喻。” 这清晰地揭示了《六国论》强烈的现实指向性和时代忧患意识。

作者印记:苏洵思想的集中爆发

将《六国论》置于《嘉祐集》中考察,更能凸显其作为苏洵个人思想与文风集大成之作的地位。苏洵为文,以雄奇劲健、气势恢宏、说理透辟著称,尤擅策论。《六国论》正是其典型风格的完美展现:开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如惊雷破空,观点鲜明;论证层层递进,逻辑严密;语言犀利明快,善用比喻(如“抱薪救火”)与对比(如“得之难”与“失之易”),极具感染力与说服力。

更为关键的是,《六国论》的核心史观——“赂秦力亏而亡”——深刻体现了苏洵独特的历史洞察力。他跳出了简单的道德批判或天命论,从国家战略、外交策略、内部凝聚力等现实角度剖析六国败因,展现出卓越的理性分析能力。清代沈德潜在《唐宋八家文读本》中盛赞其“笔力简老”,这种“简老”背后,正是思想的深刻与凝练。

《六国论》选自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文本特征:史论典范的独特标识

《六国论》在文体上具有鲜明的特征,将其定位为《嘉祐集》中的史论名篇恰如其分。不同于纯粹的史实叙述,它是以历史为素材展开的政论,核心在于“论”。文章结构严谨,遵循提出论点、分析论证、总结教训的经典议论文模式。其论证方法丰富多样,既有宏观概括(整体分析六国破灭原因),也有微观例证(如“五国既丧,齐亦不免”);既有正面阐述(“不赂者以赂者丧”),也有反面假设(“使三国各爱其地…”)。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六国论》虽以历史为据,但并非机械照搬《史记》等前代史书。苏洵对史料的选取和解读服务于其核心论点,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和现实目的,体现了史论文章“以史为鉴”的本质特征。现代学者如王水照在《宋代文学通论》中指出,苏洵的史论“好为异说而惊世”,其论点虽有可商榷之处,但正是这种大胆立论和雄辩风格,成就了其不朽的文学魅力。

传播影响:经典地位的历史铸就

《六国论》自问世以来,其影响力早已超越了《嘉祐集》这一原始载体。它作为“三苏”文章的代表作,被历代重要选本如《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文钞》等反复收录,成为古文学习和写作的经典范本。其精炼的语言、雄辩的气势、严密的逻辑,成为后世学子揣摩效仿的对象。

其“弊在赂秦”的核心论点,成为后世反思妥协外交、强调自强御侮的重要思想资源。每当国家面临外患,此文常被引用以激励民心士气。近代以来,在民族危机深重之际,《六国论》的警示意义尤为凸显。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亦引用其观点,用以说明战略防御的重要性,足见其思想穿透力之强。其作为经典名篇的地位,正是通过千百年的持续阅读、阐释和应用而得以确立和巩固。

《六国论》选自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文脉传承:从嘉祐集到永恒经典

《六国论》选自苏洵的《嘉祐集》,这绝非简单的文献归属问题。它揭示了该文作为北宋特定历史条件下忧患意识的产物,深刻烙印着作者苏洵雄健犀利的思想与文风,并在漫长的历史传播中凭借其卓越的史论价值与文学魅力,最终从一部个人文集中的篇章,升华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的经典名篇。理解其出处,不仅是为了定位其文本坐标,更是为了开启一扇通往其历史语境、思想内涵与永恒价值的大门。

在古籍数字化方兴未艾的今天,对《嘉祐集》不同版本进行深度校勘与文本挖掘,或可进一步揭示《六国论》创作与传播的细微痕迹;结合全球史视野,比较研究《六国论》与不同文明中类似主题史论作品的异同,将有望为理解人类共通的历史反思智慧提供新的东方视角。经典的生命力,正在于其不断被重新发现与解读的可能。

部分内容为互联网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联系QQ:793061840删除,添加请注明来意。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p.jinwangmovie.com/pask/13cd4f641374ca585439a97eaa14dba5.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