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十四五”规划的蓝图中,本溪高新区作为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核心区,历经十余年发展,已从荒芜之地崛起为一座产值超百亿的“中国药都”。这里不仅是辽宁产业结构转型的缩影,更是国家生物医药版图中的创新高地。 20 24 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07亿元,同比增长29.3%,成为拉动区域经济的强劲引擎。随着政策、资本、人才的三重赋能,这座依托“八山一水一分田”生态禀赋的药都,正以创新为笔,书写着生物医药产业的新篇章。
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企业矩阵与规模扩张
本溪高新区已形成全链条医药产业生态,集聚了上海医药、日本卫材、韩国大熊等185家国内外知名企业,注册药械品种848个。2024年数据显示,区内拥有规上工业企业47家,高新技术企业43家,瞪羚企业5家(占全市100%)。龙头企业如成大生物的人用狂犬疫苗全球年销量达640万人份,稳居国际市场首位;乙脑灭活疫苗年销售81万支,成为新增长极。2025年,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目标直指产值300亿元,企业总数突破300家。
特色领域深度发展
医疗器械与中医药成为双轮驱动。2025年医疗器械政策对接会上,海凭国际产业园、格林希尔医疗科技等企业展示第四代给药导入技术、超导磁共振设备等创新成果。中医药领域依托“桓仁山参”“本溪辽五味”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形成32.92亿元产值规模,占生物医药总产值的31%。上药好护士、龙宝参茸等企业构建了从林下参种植到中成药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单品达12个。
创新生态日益完善
科研平台与产学研协同
区内建成总面积10万平方米的创新园和创业园,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6个专业技术平台、3个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沈阳药科大学牵头组建“辽宁省创新药物重点实验室群”,联合本溪国家中成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省内首个中药领域省级创新联合体。2024年企业研发投入超2亿元,引进省级以上专家35人,吸引医药专业人才近千人。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如熙峰药业与沈阳药科大学联合攻关人参炮制技术,获3项专利授权。
技术转化与突破
创新成果加速涌现:成大生物人用二倍体狂犬疫苗完成注册核查,四价流感疫苗进入申报阶段;上海绿谷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完成Ⅲ期临床;中海康脂微球前列地尔通过国家药监局核查。高校成果转化率持续提升,沈阳药科大学通过技术转移推动区内40余家企业产品升级,年转化成果超300项。
特色领域异军突起
中药材资源与品牌建设
依托“中国山参之乡”“中国刺五加之乡”的生态优势,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6万亩,其中林下参基地超万亩。桓仁山参入选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填补本溪国家级区域品牌空白;“龙宝”“苍松”获中国驰名商标,二棚甸子镇成为全国唯一野山参特色小镇。通过国际农交会、长三角招商周等活动,人参制品远销20余国,京东、抖音等电商渠道年销售额增长超30%。
中医药文旅融合创新
打造“药旅联动”新模式,辽宁上药好护士、桓仁东北参茸城等6家单位获评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单位,龙宝参茸更跻身省级健康旅游基地。2024年举办的中医药文化夜市覆盖全市县区,设置膏方制作、针灸体验等互动项目,吸引超6万人次参与。桓仁县依托野山参资源,建设集种植观光、康养体验于一体的旅游示范区,助推全域旅游收入占GDP比重达33.7%。
投资热度持续升温
资本与政策双重赋能
2024年生物医药产业到资项目23个,金额34.89亿元;签约项目16个,总签约额14.46亿元,钱璟康复器具等重大项目落地。设立1.5亿元辽宁创业创新基金,参与省高新区联合科创基金,并配套种子基金、天使基金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2025年“创投辽宁”路演吸引辽控集团、中天辽创等20余家机构参与,格林希尔医疗、行天健药业等企业达成初步投资意向。
国际化合作提速
企业积极参与夏季达沃斯峰会、世界品牌大会,推动本溪药械进入欧美日市场。日本津村株式会社与行天健药业共建人参供应链;成大生物狂犬疫苗销往东南亚、南美等20余国。国际科研合作同步深化,深圳子公司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生物技术项目,探索基因治疗等新赛道。
⚠️ 面临挑战与未来展望
当前发展瓶颈
尽管成果显著,产业结构仍待优化:生物医药产业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仅4.1%(2020年),2025年目标为8%。企业规模偏小,10亿元以上企业仅3户,缺乏百亿级龙头。创新转化效率亦有提升空间,研发投入集中于本钢等传统企业,医药企业研发占比不足30%。
未来突破方向
根据规划,本溪将实施三大攻坚:
1. 产业集群扩容:加速本溪高新区50平方公里配套建设,推进平山钢铁深加工产业园、桓仁山参基地建设,打造“研发-中试-生产”一体化走廊;
2. 智慧药都升级:推动AI大模型在研发生产中的应用,如成大生物搭建本地化AI平台优化疫苗生产工艺;
3. 中医药现代化:依托《本溪市人参产业发展条例》,建设标准化炮制中心,开发人参酵素等高端产品,目标2025年中药工业产值突破50亿元。
创新药都的下一程
本溪药都的蜕变印证了“产业为重、科技支撑、大学为要、产城融合”发展理念的前瞻性。从企业集聚到创新爆发,从资源依赖到技术驱动,这里已成长为辽宁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引擎。向千亿级产业集群迈进仍需突破成果转化率低、龙头企业不足等瓶颈。未来五年,随着AI制药、基因治疗等新赛道布局深化,以及中医药国际化窗口的打开,本溪有望从“药材产地”跃升为“全球药械创新源”。正如沈阳药科大学程卯生校长所言:“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是中国药都持续发展的动力引擎”——这既是本溪的底气,更是东北振兴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