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旺生活网

pdd实验结果及意义

PPD试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是一种通过皮内注射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检测机体是否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学方法。其结果判断和临床意义需结合硬结直径、临床表现及其他检查综合评估。以下是详细解读:

一、PPD试验结果判断标准

结果判定以硬结平均直径(非红晕)为核心指标,通常在注射后48–72小时观察(以72小时为准)。

| 结果分级 | 硬结平均直径 | 伴随症状 |

pdd实验结果及意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 阴性(-) | <5 mm | 无或仅有轻微红晕 |

| 弱阳性(±/+) | 5–9 mm | 红肿,无其他异常 |

| 阳性(++) | 10 –19 mm | 硬结明显,边缘清晰 |

pdd实验结果及意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强阳性(+++或++++)| ≥ 20 mm <20 mm但伴水疱、坏死、淋巴管炎 | 水疱、溃疡、坏死等任一症状 |

>

  • 硬结直径 =(纵径 + 横径)/ 2。
  • 强阳性需优先排查活动性结核病。
  • ⚠️ 二、阳性结果的临床意义

    1. 一般阳性与弱阳性(5–19 mm)

  • 可能情况
  • 曾感染结核菌但未发病(潜伏感染);
  • 接种卡介苗(BCG)后的免疫反应;
  • 非结核分枝杆菌交叉反应。
  • 处理建议
  • 无结核病症状者无需治疗,定期随访;
  • 儿童、免疫抑制者需进一步检查(如胸部X线)。
  • 2. 强阳性(≥20 mm或伴水疱/坏死)

  • 高风险提示
  • 活动性结核病可能性较高(尤其儿童或密切接触者);
  • 体内存在活跃的结核菌***。
  • 处理建议
  • 必须结合临床症状(咳嗽、低热、盗汗)、影像学(X线/CT)、痰涂片/培养等综合诊断;
  • 婴幼儿强阳性需视为活动性结核病高危人群,立即排查。
  • ⚠️ 三、阴性结果的临床意义

  • 可能原因
  • 未感染结核分枝杆菌;
  • 感染处于窗口期(感染后4–8周内未产生免疫反应);
  • 免疫抑制状态(如HIV、恶性肿瘤、激素治疗)导致假阴性。
  • 特殊人群
  • 婴幼儿阴性需补种卡介苗;
  • 高风险接触者若阴性,建议3个月后复查。
  • ⚠️ 四、PPD试验的局限性

    1. 特异性较低

  • 卡介苗接种、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均可导致假阳性。
  • 区分方法:卡介苗反应通常硬结<10 mm、质地软、3–4天消退;自然感染硬结>10 mm、质地硬、持续7天以上。
  • 2. 敏感性受限

    pdd实验结果及意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免疫低下者假阴性率高(如HIV患者假阴性率达20–40%)。
  • 3. 无法区分活动与潜伏感染

  • 需结合γ-干扰素释放试验(如T-SPOT.TB)、影像学、病原学检测综合判断。
  • > 替代检测

  • 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特异性更高(不受卡介苗干扰),但成本较高。
  • 分子检测(如Xpert MTB/RIF):快速诊断结核病及利福平耐药性。
  • 五、核心应用场景

    1. 结核病筛查

  • 密切接触者、学生入学体检、医务工作者。
  • 2. 卡介苗效果评估

  • 接种3个月后阳性提示免疫成功。
  • 3. 免疫功能评估

  • 阴性可能反映细胞免疫缺陷。
  • ⚠️ 六、注意事项

  • 禁忌症:急性传染病、严重皮肤病、免疫缺陷、过敏体质者不宜进行。
  • 不良反应:强阳性者可能出现水疱或溃疡,需局部消毒防感染。
  • 重复试验:短期内重复可能因"复强效应"导致假阳性,需间隔≥6周。
  • 总结

    PPD试验是结核病筛查的基础工具,但不可单独作为确诊依据

  • 强阳性→ 立即排查活动性结核;
  • 阴性+高风险因素→ 结合免疫状态和接触史复查;
  • 阳性无症状→ 定期随访,警惕潜伏感染激活。
  • 临床诊断需整合病原学、影像学及临床表现,避免误诊或漏诊❗️。

    部分内容为互联网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联系QQ:793061840删除,添加请注明来意。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p.jinwangmovie.com/pask/e3a22a6ab8d03196ab79ccafc564ae70.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