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于银杏掩映的小径,驻足于万株菊花的展区,兰州植物园以其四季变幻的景致成为市民亲近自然的首选。而最令人称道的是,这座占地550亩的城市绿肺自2008年正式建园以来,始终坚持免门票政策。在各大景区门票动辄百元的今天,植物园的这一选择不仅体现了公共服务的本质,更成为观察兰州城市治理理念的一扇窗口。通过持续优化服务而非设置收费门槛,这里每年吸引着数百万游客,见证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城市建设中的生动实践。
门票政策解析
免费开放的持续性
兰州植物园自建成起便确立公益属性,门票免费政策执行十余年未改变。根据2 02 5年官方信息,游客可直接入园,无需购票。这一政策在兰州市21家免费景区中具有代表性,与五泉山公园、水车博览园等共同构成城市公共福利网络。即便在2020-2022年文旅业受冲击时期,植物园仍坚持免费开放,仅通过预约限流保障安全。
特殊群体的延伸优惠
除基础免费政策外,植物园对特定群体提供额外便利:
服务优化与成本管理
开放时间的动态调整
植物园根据季节灵活优化开放时间:
在2025年“五一”假期,为应对客流高峰将开放时间延长至22:00,同时执行瞬间客流超3000人限流措施。这种弹性管理既保障安全又提升体验。
财政资金的科学配置
2025年植物园预算报告显示:
通过压缩行政支出(全年“三公”经费仅3.6万元),将资金精准投向核心业务,实现“零门票≠低品质”
生态价值转化
珍稀植物保护实践
作为兰州主要植物研究基地,园区承担关键生态使命:
生态教育的活课堂
园区设计深度融合科普功能:
综合体验提升
四季景观的精心营造
植物园通过科学配置实现全域观赏性:
便民设施的体系化
园区构建全方位服务网络:
公共服务的创新范式
兰州植物园的免费模式,超越了单纯的经济让利,形成了以生态价值为核心、服务体验为支撑、文化传播为延伸的公共空间运营体系。2025年珍稀植物迁地保护项目的推进,标志着园区从“观赏功能”向“科研保护”的层级跃升,而46亩人工湖的生态修复,则体现着城市发展与自然保护的共生智慧。
未来研究可深入探索:免费政策对周边经济的带动系数、植物园碳汇能力的量化评估、社区参与式管理模式的构建。正如市民在留言中所写:“这里没有门票门槛,却用满园芬芳筑起城市文明的最高门槛”。当更多城市学会用开放代替围墙,用服务替代收费,公共空间的活力才能真正成为美好生活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