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篮联(FIBA)在争球(或跳球)情况下的球权转换采用“交替拥有”(Alternating Possession)规则,该规则于 20 03年正式引入,旨在减少比赛中断、提升流畅性。以下是核心要点及运作机制:
一、交替拥有规则的核心逻辑
1. 初始跳球决定首次球权
2. 交替拥有箭头的使用
⚖️ 二、触发交替拥有的情况
当出现以下“争球情况”时,不再跳球,而是由交替拥有箭头指示的球队执行掷球入界:
1. 裁判宣判争球(双方球员同时紧握球且无法分离)。
2. 球出界但无法判定最后触球方。
3. 活球卡在篮圈支架上。
4. 最后一次罚球未中篮且双方违例。
5. 死球时无球队控制球权。
> 例如:比赛中双方球员同时抢球导致争球,裁判鸣哨后,根据箭头方向由指定球队在最近界外点掷球入场。
三、执行程序与关键细节
1. 掷球位置
2. 程序生效与结束
3. 违例处理
⚠️ 四、特殊情形处理
1. 节间转换
2. 犯规与罚则优先级
五、与传统跳球规则的对比
| 场景 | 传统跳球规则 | 交替拥有规则 |
||
| 争球/出界争议 | 需多次跳球 | 掷界外球,减少中断 |
| 节间开始 | 每节跳球 | 仅第一节跳球,后续掷球 |
| 球权连续性 | 不可预测 | 通过箭头明确轮换 |
总结
FIBA的交替拥有规则通过预设的球权轮换机制(箭头指示)取代了反复跳球,使比赛更高效。核心要点包括:
该规则自 20 03年实施后,已成为全球篮球赛事(除NBA外)的标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