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理化性质”是指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总称。它描述了土壤在物理结构和化学成分上的基本特征。
这些性质是土壤最基本、最核心的属性,共同决定了土壤的肥力、生产力、环境功能(如过滤、缓冲、持水)以及适宜种植的作物类型。理解和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对于农业、林业、园艺、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等领域都至关重要。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 物理性质
主要描述土壤的物理状态和结构:
1. 土壤质地: 土壤中不同大小矿质颗粒(砂粒、粉粒、粘粒)的相对比例。决定了土壤的砂性、粘性或壤性,直接影响水分渗透、保水保肥能力、通气性和耕作难易度。
2. 土壤结构: 土壤颗粒团聚形成的形状、大小和稳定性(如团粒结构、块状结构、片状结构等)。良好的结构(如团粒结构)有利于通气、透水、保水和根系生长。
3. 土壤容重: 单位体积烘干土壤的重量(通常用克/立方厘米表示)。反映土壤的紧实程度和孔隙度,影响根系穿透和水分空气运动。
4. 土壤孔隙度: 土壤中孔隙所占的体积百分比。包括大孔隙(通气透水)和小孔隙(持水)。决定了土壤的透水性、通气性和持水能力。
5. 土壤持水性: 土壤吸持水分的能力,常用田间持水量(土壤排走重力水后能保持的最大水量)和萎蔫系数(植物发生永久萎蔫时土壤的含水量)等指标表示。
6. 土壤颜色: 可以反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矿物质组成、排水状况等(如有机质高呈黑色,氧化铁高呈红色)。
7. 土壤温度: 影响种子发芽、微生物活动和养分转化。
二、 化学性质
主要描述土壤的化学成分、反应和养分状况:
1. 土壤pH值: 土壤溶液的酸碱度。是极其重要的性质,直接影响养分有效性(如酸性土易缺磷、钙、镁,碱性土易缺铁、锰、锌、铜)、微生物活性和重金属活性。
2. 土壤有机质含量: 土壤中动植物残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的总称。是土壤肥力的核心指标,提供养分、改善结构、增强保水保肥能力、促进微生物活动。
3.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土壤胶体吸附和交换阳离子(如钾离子K⁺、铵根离子 NH ₄⁺、钙离子Ca²⁺、镁离子Mg²⁺、钠离子Na⁺、氢离子H⁺、铝离子Al³⁺等)的能力。反映土壤的保肥供肥能力和缓冲性能。CEC高的土壤保肥能力强。
4. 土壤盐分含量/电导率: 土壤溶液中可溶性盐的总浓度。过高的盐分(盐渍化)会抑制植物吸水,造成生理干旱和离子毒害。
5. 土壤养分含量:
大量元素: 氮、磷、钾的含量及其有效态含量。
中量元素: 钙、镁、硫的含量。
微量元素: 铁、锰、铜、锌、硼、钼、氯等的含量及其有效态含量。
6. 氧化还原电位: 反映土壤的通气状况和氧化还原反应强度,影响铁、锰、硫等元素的存在形态和有效性(如水田淹水时呈还原状态)。
为什么重要?
评估土壤肥力: 直接决定土壤供养植物的能力。
指导施肥和改良: 根据土壤养分丰缺和pH值,可以科学制定施肥方案(如缺什么补什么)和改良措施(如酸性土施石灰,盐碱土洗盐排盐,粘重土掺沙增施有机肥)。
选择适宜作物: 不同作物对土壤pH、质地、盐分等有不同的适应范围。
预测和解决环境问题: 如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水土流失风险、温室气体排放等都与土壤理化性质密切相关。
工程设计基础: 在工程建设中,土壤的物理性质(如承载力、渗透性)是重要参数。
简单来说,“土壤理化性质”就是描述土壤“长什么样”(物理的)和“由什么组成/有什么反应”(化学的)这两大方面的所有关键指标。 了解它们是科学利用和管理土壤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