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自1969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通过直接救助、栖息地保护和政策倡导改善动物生存状况。其使命涵盖野生动物、伴侣动物及家养动物三大领域,在40多个国家开展项目,从反盗猎巡逻到灾难救援,从推动立法到公众教育,构建了多层次、跨区域的动物保护网络。作为全球最大的动物福利组织之一,IFAW将科学行动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直面商业剥削、栖息地丧失和非法贸易等核心挑战,为生命共同体理念提供了生动实践[[1][2]]。
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
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科学守护
IFAW将栖息地保护视为物种存续的根基,尤其关注因人类活动而碎片化的生态区域。在青藏高原,藏羚羊因非法沙图什贸易濒临灭绝,种群数量从20世纪初的百万只锐减至7.5万只,每年约2万只遭盗猎。为此,IFAW与中国森林公安合作建立三省联防机制,提供通讯设备与反盗猎资金,并通过印度、英国三地联动发布会揭露贸易链条,推动国际协同执法。这一综合策略不仅针对盗猎行为,更通过市场端教育消费者,切断需求源头[[1][2]]。
***冲突的创新性缓解
云南思茅地区的人象冲突是栖息地挤压的典型缩影。当地仅存5-20头亚洲象,却因农田扩张频繁闯入人类聚居区。IFAW突破传统补偿机制,通过***引导村民种植非吸引性作物,并推广退耕还林政策。根据大象盐分需求建立人工硝塘,将象群引离村庄。项目还发起“绿旗人家”评选,将社区发展融入保护行动,使当地于2001年颁布五年禁猎令,为生态走廊建设奠定基础[[1][2]]。
濒危物种直接救援
黑熊救助与替代医学
针对中国约7000头取胆黑熊的生存困境,IFAW采取“关闭—救助—替代”三维策略。一方面协助关闭恶劣熊场,在番禺建立黑熊养护中心;另一方面资助中医药机构研发熊胆替代品,推动黄芩、蒲公英等草药临床应用[[1][2]]。项目获得中英中医药协会支持,证明非濒危草药可达到同等疗效,促使传统医药摆脱对动物制品的依赖。
猛禽康复系统的专业化
中国野生动物救助体系薄弱,IFAW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建猛禽救助中心,填补技术空白。中心结合兽医诊疗与野化训练,年均救治数百只受伤猛禽,如红隼等物种。康复个体放归后携带追踪器,其迁徙数据为种群研究提供关键依据。该项目还开发公众教育课程,将救助案例转化为保护意识提升的载体。
非法贸易与虐待干预
跨国执法网络的构建
IFAW主导的野生动植物贸易监测覆盖中国关键省份。2004年联合国际组织在云南、广西、青海展开消费市场调查,通过暗访、海关数据分析和消费者问卷,建立首个动态贸易数据库。该项目培训森林公安识别路线,促成昆明海关与CITES办事处协作查没数吨象牙、藏羚羊绒,并推动《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执法细则修订。
反残酷运动的全球联动
基金会诞生于反对加拿大海豹猎杀运动,始终将终止商业性动物剥削作为核心。近年持续曝光日本捕鲸船违规作业,通过“鲸之歌科考船”收集证据提交国际捕鲸委员会(IWC)。同时联合各国动保团体发起“天赋野性”(Born to Be Wild)运动,揭露娱乐产业对野生动物的虐待,推动泰国大象营地转型、中东豹猫贸易管制等实质性变革。
伴侣动物福利提升
人道管理政策的本土实践
面对城市流浪动物激增,IFAW在中国推动“科学诱捕—绝育—放归”(TNR)模式。通过资助武汉小动物保护协会等机构,建立标准化收容所,并设计互动式领养空间提升收养率。其倡导的《人道养犬管理指南》被广州、成都警方采纳,要求犬只登记与疫苗全覆盖,2017年社区宣传覆盖超10万居民[[1][8]]。
灾难救援中的生命平等
在灾害响应中,伴侣动物被纳入整体救援体系。IFAW曾参与汶川地震后搜寻幸存宠物,建立临时喂养站;新冠疫情初期为武汉40家救助站筹集500吨粮食物资。此类行动推动中国疾控中心合作制作《与猫狗相处知识学堂》短片,将动物福利与公共卫生教育结合,降低灾后人畜共患病风险。
政策倡导与能力建设
法律框架的革新推动
IFAW深度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其支持的“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与行动计划”(NBSAP)修订项目覆盖139国,协助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目标转化为地方政策。在融资机制上,推动全球环境基金(GEF)设立“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基金”(GBFF),2024年首批2.11亿美元将优先用于土著社区保护地建设。
社区赋权的包容性模式
“包容性保护倡议”(ICI)是IFAW社区参与的代表性项目。由土著领袖组成指导委员会,在加拿大、肯尼亚等地支持13个原住民管理的保护地。例如Tla-o-qui-aht民族通过海藻林修复恢复传统捕捞,项目将传统生态知识与卫星监测结合,被GEF评为“生物多样性治理创新案例”。GEF-8阶段将进一步扩大该模式,2024年公开征集第二批执行机构。
多维保护网络的协同进化
IFAW的55年实践表明,动物保护需超越单一物种救援,构建“栖息地—物种—贸易—政策”的系统性方案。其成功源于三方面突破:科学性与人文性平衡(如亚洲象硝塘与社区贷款结合)、本土化与全球化衔接(藏羚羊保护中的国际执法)、救助行动与制度革新并重(推动GBFF基金)[[1][2][9]]。未来挑战在于气候变化引发的栖息地迁移、基因编辑技术对物种的冲击,以及野生动物犯罪线上化趋势。IFAW需深化区块链溯源技术应用,并加强“同一健康”(One Health)理念下的***共患病监测,使动物福利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永恒刻度[[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