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台河这座以“奥运冠军之城”闻名的东北城市,其教育版图上分布着十所重点高中,共同构筑了支撑区域人才培育的核心骨架。从历史悠久的七台河市实验高级中学(1980年建校)到相对年轻的市第一中学( 20 12年筹建),这些学校不仅承载着本地学子升学深造的期望,更通过差异化定位和资源整合,成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在深化教育改革与体教融合的背景下,七台河的高中教育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的战略转型。
区域分布与学校定位
七台河的十所重点高中覆盖市辖区及勃利县,形成“城区引领+县域协同”的格局。城区以桃山区为核心,集聚了市实验高中、田家炳高中、希望高中等六所学校;勃利县则拥有勃利高级中学、朝鲜族中学等三所县域重点校,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
各校定位呈现梯度化特征:市实验高中凭借超4.5万平方米校园和现代化教学楼(含科技实验设施),强调学术与科技融合;市第一中学则依托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比17.8%、省市级骨干教师40人的师资优势,聚焦拔尖人才培养;勃利县朝鲜族中学则突出民族教育特色,填补区域性教育空白。这种布局既缓解了学位压力,也为学生提供了多元选择。
特色化办学路径
体教融合成为突出亮点。在市第二中学、田家炳高中等学校,体育特长培养与竞技成绩形成良性循环。市委书记陈延良在调研中特别指出:“要持续突出办学特色,增加学生成才机会”,并肯定学校通过艺体馆、专业训练场等设施培养特长生模式的成效。这些学校将短道速滑、足球等优势项目纳入课程体系,部分成果直接服务于七台河“奥运冠军摇篮”的城市名片。
学术与技能双轨并进。市实验高中强化理科实验室建设,勃利县高级中学则通过与七台河市第一中学组建“龙东十校联盟”,开展跨校联合教研和资源共建。职普融通试点在实验中学西校区与呼玛县高级中学展开,引入地区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开设职普融通班,为学生提供学术与职业技能的双重通道。
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
联盟化办学破解资源壁垒。勃利县高级中学与七台河市第一中学定期组织教师互访、同步课堂及联合命题考试,共享题库与教学案例。2025年,市教育局推动各高中与哈尔滨名校建立“教联体”,通过远程教研平台实现省内名师课程共享,尤其助力县域高中突破师资瓶颈。
政策倾斜促进均衡。在市委“有感服务,无感治理”理念下,教育投入向薄弱校倾斜。例如,市第一中学首批骨干教师被派往哈师大附中跟岗学习;市体育局联合教育局启动“12年一贯制体校”建设,整合小学(市十五小)、初中(十三中学)资源,贯通体育特长生培养通道,避免人才断层。
育人体系革新
思政与地域文化深度结合。各校将“铁道兵精神”“奥运精神”融入校本课程,如市实验高中开发“冰雪文化育人”实践项目,组织学生参与“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市委书记陈延良强调需“立爱党报国大志向”,要求把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程,通过研学实践(如红色基地考察、工业遗址参观)强化本土认同。
全面素养培育制度化。严格执行每天一节体育课、校内运动2小时的规定,并推行家庭体育作业。美育方面,推动“樟子松”合唱团、“小火车”艺术团等品牌建设,要求每校至少发展“一校多品”特色项目。心理健康教育亦纳入刚性考核,专***心理教师配备率达100%,并与黑龙江大学专家团合作开展筛查干预。
挑战与发展方向
同质化竞争与特色不彰问题仍存。部分学校在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上差异有限,市委书记调研中提出需“打破同质化桎梏”,探索“一校一策”。未来可深化分类评估机制,如将科技、人文、艺体等特色指标纳入办学质量考核。
资源供给能力待提升。教师结构性缺编(如科技、心理学科)制约课程创新。建议扩大“银龄讲师”引进,并依托七台河职业学院建立师范生实习基地。可借鉴广东河源市“中高职贯通三二分段”模式,强化本地中职与高职的衔接,构建区域人才闭环。
七台河的十所重点高中正以差异化定位、资源共享和体教融合为抓手,推动区域教育从“规模供给”转向“质量深耕”。其经验表明:县域教育振兴需以特色化破解同质化,以联盟化弥合资源鸿沟,更需将地域文化基因转化为育人优势。未来,七台河可进一步探索综合高中与职普融通的制度化衔接,并借力“奥运之城”的国际影响力拓展冰雪运动研学合作,让高中教育成为城市转型的智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