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源与初始地位
昭仪始设于西汉元帝时期(公元前1世纪),最初是专为宠妃傅婕妤与冯婕妤设立的封号,取“昭显其仪”之意。其地位极高,仅次于皇后,位同外朝丞相,爵位堪比诸侯王。例如,傅昭仪和冯昭仪因生育皇子并获宠,成为首批昭仪,享有等同于诸侯王的礼制待遇。
二、地位演变
1. 东汉至魏晋:
2. 南北朝至隋唐:
3. 宋至明代:
三、特殊功能与文化影响
1. 晋升皇后的跳板:
因昭仪地位尊崇,多位受宠昭仪最终成为皇后,如汉成帝赵昭仪(赵合德)、唐高宗武昭仪(武则天)。
2. 外交与和亲工具:
北魏常将和亲公主册封为昭仪,以示对两国关系的重视;明代朝鲜贡女中亦有李昭仪等案例。
3. 朝鲜的沿用:
朝鲜王朝仿中国制度设昭仪,位列正二品内命妇,地位次于嫔与贵人。
昭仪的地位随朝代更迭波动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