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旺生活网

《月光曲》这篇课文

好的,《月光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传说故事(基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文学创作,并非严格史实),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创作钢琴名曲《月光奏鸣曲》的动人经过。

课文主要内容概要

1. 背景引入: 介绍了贝多芬的成就和地位,为故事铺垫。

2. 偶遇: 一个秋天的夜晚,贝多芬在莱茵河边的小镇上散步,听到一所简陋的小屋里传出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弹奏的正是他创作的曲子。他感到好奇,便走近小屋。

《月光曲》这篇课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 倾听与对话: 贝多芬透过窗户看到屋内的情景:一个年轻的盲人姑娘(盲姑娘)正在一架旧钢琴前,她的哥哥(皮鞋匠)在做鞋。兄妹俩非常贫穷。

盲姑娘非常热爱音乐,尤其崇拜贝多芬,渴望能听到他的演奏,但深知买不起音乐会的门票。

哥哥虽然收入微薄,但为了满足妹妹的愿望,辛苦攒钱买了这张音乐会门票送给她。盲姑娘得知后非常感动,但更心疼哥哥的辛劳。

4. 即兴创作: 贝多芬被这对贫寒兄妹之间深厚的亲情以及盲姑娘对音乐的挚爱所深深打动。他推门而入,坐在钢琴前。在清幽的月光下,面对着充满期待的盲姑娘,他即兴创作并弹奏了一首新的钢琴曲。

《月光曲》这篇课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5. 描绘音乐意境: 课文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贝多芬演奏时兄妹俩感受到的音乐画面:

第一幅画面: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 轻柔舒缓的旋律。

第二幅画面: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 音乐渐强,情感加深。

第三幅画面: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 音乐达到***,气势磅礴。

《月光曲》这篇课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6. 曲终与命名: 演奏结束,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连夜记录下了这首即兴创作的曲子。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给这首曲子命名为《月光曲》。

课文的中心思想与教育意义

1. 赞美音乐艺术的魅力: 展现了音乐能够超越物质条件,触动心灵,给身处困境的人带来慰藉和希望。

2. 歌颂真挚情感:

兄妹情深: 哥哥对妹妹无私的爱(辛苦攒钱买票),妹妹对哥哥的理解和体贴(心疼哥哥的付出)。

艺术家的人文关怀: 贝多芬被普通人(尤其是弱势群体)对音乐的热爱和艰难处境所打动,用音乐回应了他们的心声,体现了伟大艺术家的善良和人文精神。

3. 描绘艺术创作的过程: 暗示伟大的艺术灵感往往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体验和深刻的情感共鸣。贝多芬在特定环境(月光、茅屋、盲姑娘)和情感(感动、同情、***)的激发下创作了不朽之作。

4. 培养想象力: 通过文字描绘音乐带来的画面感,训练学生通过听觉或文字展开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贝多芬为何走进茅屋?他被什么感动?他做了什么?)。

体会贝多芬对贫苦人民的同情以及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

学习并体会文中描绘月光曲意境的优美语言(联想画面)。

感受音乐与情感、环境之间的关系。

难点:

理解《月光曲》所描绘的三幅画面与音乐旋律、节奏变化之间的联系。

区分“传说”与“史实”:课文是基于贝多芬创作《月光奏鸣曲》这一事实进行的艺术加工和想象。历史上贝多芬创作这首曲子时并没有这样一个具体的故事(尤其是给盲姑娘即兴演奏这部分),但故事很好地诠释了音乐的情感力量。

理解“清幽”的月光与音乐意境营造的关系。

小贴士

这篇课文常被用来进行朗读训练,特别是描绘月光曲意境的部分,需要读出音乐感、画面感和情感的起伏变化。

课后练习常涉及:

复述故事。

回答贝多芬为什么弹琴给盲姑娘听?为什么弹完一首又弹一首?

理解文中描绘月光曲意境的关键词句。

讨论兄妹俩和贝多芬的性格品质。

感受环境描写(月光)的作用。

《月光曲》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课文,通过一个动人的传说,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强大感染力、人间真情的可贵以及伟大艺术家的心灵世界。

部分内容为互联网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联系QQ:793061840删除,添加请注明来意。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p.jinwangmovie.com/pask/8e40a5d426e3cedf4874039e9d75cf90.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