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需氧量(COD)测定值偏大的原因多样,主要涉及样品处理、实验操作、试剂仪器、水样特性及方法选择等方面。以下是综合各来源的核心原因分析:
一、样品处理不当
1. 样品污染
采集或保存时容器未清洁干净,引入有机物或其他还原性物质,导致COD测定值偏高。保存时间过长或温度不当,导致微生物降解或化学反应生成额外还原性物质。2. 取样不均
水样中存在悬浮物或沉淀物,取样前未充分摇匀,导致局部有机物浓度过高,测值虚高。 二、实验操作误差
1. 移取不准确
水样、试剂移取体积偏差(如移液管使用不当),尤其高浓度样品会显著放大误差。2. 消解过程问题
消解后剧烈摇晃样品管,使底部掩蔽剂(如硫酸汞)粉末上浮,液体浑浊,吸光度测定值异常升高。消解温度、时间控制不当(如温度不足或时间过短),氧化反应不彻底,残留还原性物质干扰后续测定。⚙️ 三、试剂与仪器因素
1. 试剂质量问题
使用过期或纯度不足的氧化剂(如重铬酸钾)、催化剂(如硫酸银),导致氧化效率降低,需更多氧化剂消耗,测值偏高。2. 仪器校准或性能缺陷
光度计未校准或消解器温度示值误差大(如实际温度低于设定值),影响反应完全度。仪器记忆效应未清除,前次高浓度样品残留污染后续测定。 四、水样特性干扰
1. 氯离子(Cl⁻)干扰
氯离子浓度高(如>1000 mg/L)时,会被重铬酸钾氧化,导致COD测值虚高。标准方法需添加硫酸汞掩蔽,但掩蔽不充分或未校正仍会造成偏差。2. 难氧化物质影响
水样含芳香族化合物、吡啶等难氧化有机物,或高浓度无机还原物(如亚铁盐、硫化物),需特殊预处理,否则测值偏高。 五、方法选择与标准适用性
1. 方法局限性
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对高氯或高盐样品适应性差,未采用校正法等补充手段时,易导致正偏差。2. 标准液配置错误
标准曲线绘制时,邻苯二甲酸氢钾溶液配制浓度不准或未及时更新曲线,系统误差传递至样品测定。 总结与建议
为减少COD测定偏高,需严格做到:
规范操作:样品均质化、准确移液、避免消解后震荡。质量控制:定期校准仪器、验证试剂有效性、开展空白/平行样测试。干扰控制:高氯样品用硫酸汞掩蔽或校正法;难降解样品延长消解时间或改用高级氧化预处理。方法适配:根据水样特性选择合适方法(如HJ 828- 20 17或HJ/T 70- 20 01)。> 部分案例表明,工业废水因生产原料含高有机物(如涂料行业VOCs)或处理工艺缺陷,实际COD本底值高,需区分是测定偏差还是真实污染,必要时结合源头控制与深度处理(如生物+高级氧化技术)协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