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中的构图方法非常丰富且独具特色,常被称为“章法”或“布局”,强调“经营位置”。以下是一些核心且常见的构图方法:
1. 三远法(山水画核心构图法):
高远: “自山下而仰山巅”,即从山下仰望山顶。强调山势的高耸雄伟、气势磅礴。画面常以仰视角度表现,主峰占据画面主要位置。
深远: “自山前而窥山后”,即从前山望后山。表现山峦重叠、景深幽邃、空间深远。常用俯视角度,通过山体的掩映、云雾的穿插来表现层次。
平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即从近处平视远山。表现开阔平远的景象,如江河湖泊、平原丘陵。视角平缓,强调横向延展和空阔感。常表现烟波浩渺的意境。
2. S形(之字形)构图:
画面主体(如山峦、河流、道路、枝条、人群等)的走势呈“S”形或“之”字形曲线。这种构图灵动流畅,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能有效引导观者的视线在画面中游走,增加画面的深度和动感。在山水、花鸟画中都非常常见。
3. 边角构图(马一角、夏半边):
以南宋画家马远、夏圭为代表。画面主体(如山石、树木、人物、建筑等)集中于画面的一角或半边,其余部分大量留白。这种构图极具特色,营造出空灵、疏朗、含蓄深远的意境,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4. 对角线构图:
画面中的主要元素沿着画面对角线方向分布。这种构图具有较强的动态感、方向感和张力,能打破画面的平衡,使画面生动活泼。常用于表现山势、溪流、花枝的走向。
5. 中心构图:
将画面主体置于画面的中心位置(或接近中心)。这种构图稳重、突出、庄重,能立即吸引观者的注意力。常用于表现主题明确、形象突出的物体,如花鸟画中的折枝花卉、独立禽鸟,或重要的人物、建筑等。
6. 散点透视构图:
这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方焦点透视的核心特征。画家不固定在一个视点,而是根据需要在画面上自由移动视点,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看到的景物组织在同一画面中。画面没有统一的消失点,空间感依靠物象的大小、虚实、重叠等关系来表现。如《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都是典范。
7. 折枝构图(花鸟画常用):
不画全株,只选取花卉或树木最富有表现力的一枝或数枝进行描绘。构图简洁明快,主体突出,更能集中表现花鸟的神韵和姿态之美。
8. 全景式构图(通景):
描绘宏大开阔的场景,如壮丽的山河、繁盛的市井生活等。画面内容丰富,视野广阔,常采用长卷或巨幅形式,如《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
9. 开合(起承转合)构图:
构图如同文章结构,讲究“起、承、转、合”。
起: 画面的开端,通常是近景或视觉起点。
承: 承接“起”的部分,向画面深处或旁边展开。
转: 画面发生转折变化,可能是方向、疏密、明暗的转换,增加节奏和变化。
合: 画面的收尾部分,与“起”相呼应,使画面气脉贯通,结构完整。
这种构图使画面气韵生动,富有内在的节奏和逻辑。
10. 虚实相生构图:
国画构图中极其重视“虚实”关系。通过有画处(实)与无画处(留白、云气、水波等)的巧妙对比和呼应,营造意境。留白不是空白,而是画面气韵流动、想象驰骋的空间,所谓“计白当黑”。
11. 疏密聚散构图:
画面元素的安排讲究疏密有致、聚散得当。避免平均分布,通过密集与疏散的对比,形成节奏感和视觉张力。如画一群鸟、一堆石头、一丛竹叶,都需注意疏密聚散的变化。
12. 对称与均衡构图:
对称: 画面元素沿中轴线左右或上下对称分布,显得庄重、稳定、工整,常见于宗教画、宫廷题材或装饰性较强的画面。
均衡: 画面左右或上下的视觉分量大致相等,但不拘泥于完全对称的形式。通过大小、疏密、浓淡、动静等对比达到视觉上的平衡感,更具灵动性和自然感,是国画更常用的方式。
国画构图的核心特点在于:
注重气韵生动: 构图服务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和意境。
强调留白: 将空白作为画面有机组成部分。
运用散点透视: 自由组织空间和时间。
讲究虚实、疏密、开合: 形成画面内在的节奏和韵律。
题款与印章是构图的一部分: 文字和印章的位置、大小、形状都需精心安排,与画面融为一体。
这些构图方法并非孤立存在,一幅成功的国画作品往往是多种构图法则综合运用的结果,共同营造出独特的东方美学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