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概念
1. 《春秋》
原指鲁国编年史书,相传由孔子修订。现存版本记载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史事。其文字极简,暗含褒贬,后世称为“春秋笔法”。2. 三传
《左传》:侧重史实叙述,补充事件细节。《公羊传》:阐发微言大义,主张“大一统”“尊王攘夷”。《谷梁传》:强调礼制教化,语言较平实。三传合称“春秋三传”,是解读《春秋》的核心注疏。
二、时间体例术语
1. 春王正月
开篇首句“元年春王正月”,强调周天子历***统,体现“尊王”思想。2. 四时记事
按“春-夏-秋-冬”顺序记载事件,若某季无事则书“春,王正月”“夏,四月”等,保持编年连贯性。3. 朔、晦
“朔”:月初第一天(如“日有食之,朔”);“晦”:月末最后一天(如“晦,震夷伯之庙”),记录异常天象或灾异。三、事件记载用词(春秋笔法示例)
1. 弑 vs 杀
弑:臣杀君、子杀父(如“赵盾弑其君”),含贬斥。杀:泛指一般杀戮(如“宋人杀其大夫”),中性表述。2. 卒 vs 薨
卒:诸侯死亡(如“宋公卒”)。薨:周天子死亡(《春秋》未直接用,见于三传)。3. 侵 vs 伐 vs 袭
侵:不宣而战的小规模进攻。伐:公开宣战的正式征讨。袭:趁敌不备的偷袭(含贬义)。4. 会 vs 盟
会:诸侯相见(如“公会齐侯于夹谷”)。盟:缔结誓约(如“盟于召陵”),需歃血为誓。四、人物称谓规则
1. 名号褒贬
称爵位(如“齐侯”表尊重);称名(如“郑伯克段于鄢”称“段”表贬斥);称“人”(如“楚人伐郑”表轻视)。2. 狄、夷、戎
指四方少数民族(如“狄伐邢”),反映华夷之辨思想。3. 夫人 vs 女
诸侯正妻称“夫人”(如“夫人姜氏薨”);非正式婚姻称“妇”或直呼其名(如“郯伯姬来归”表被休弃)。五、地理与制度术语
1. 邑 vs 都
邑:小规模封地;都:诸侯国都城或大城。2. 初税亩
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实行的按亩征税制度,标志井田制瓦解(《春秋》书“初税亩”以讥变革)。3. 作丘甲
鲁成公元年(前590)按土地面积征军赋(《春秋》书“作丘甲”批评加重民负)。六、思想核心
1. 春秋笔法
通过精炼用词暗含褒贬(如“郑伯克段于鄢”,“克”字讥讽兄弟相残),体现儒家观。2. 微言大义
简略文字中蕴含深刻政治(如“西狩获麟”象征天命变革)。3. 尊王攘夷
强调周天子权威,抵御外族侵扰(如齐桓公伐楚书“楚人”贬其僭越)。七、重要事件术语
1. 践土之盟
晋文公召集诸侯拥戴周王(《春秋》书“天王狩于河阳”,为天子避讳)。2. 泓之战
宋襄公坚持“不鼓不成列”而败(《春秋》书“宋师败绩”,暗讽迂腐)。附:学术概念
不书:本应记载却省略(如鲁隐公被弑未书“弑”),表达隐讳。讳例:为尊者/亲者避讳(如鲁国国君之恶多隐去)。五始: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象征天道秩序开端。掌握这些术语是理解《春秋》思想的关键。建议结合三传注疏及清代学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现代学者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等深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