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音标(IPA)并不是起源于单一的字母系统,而是以罗马字母(拉丁字母)为基础,广泛借鉴、修改和补充了多种文字系统的字母或符号发展而来的。
它的核心设计理念是“音位原则”,即一个符号代表一个音素(语言中最小的语音单位),并且这个符号最好与大多数欧洲语言中表示该音素的字母相似或一致。
具体来说,国际音标的来源包括:
1. 罗马字母(拉丁字母): 这是最主要的来源。国际音标中绝大多数符号都是直接取自或基于罗马字母(即英语、法语、德语等语言所使用的字母)。例如:
`p, b, t, d, k, g, m, n, f, v, s, z, l, r, w, h, i, e, a, o, u` 等。
许多符号通过变形(如翻转、倒写、添加附加符号)来表示不同的音。例如:`ə`(倒写的 `e`), `ɐ`(倒写的 `a`), `ɹ`(倒写的 `r`), `ʍ`(倒写的 `w`), `ɥ`(倒写的 `h`),`ŋ`(源自英语字母组合 `ng` 的合字)。
2. 希腊字母: 当罗马字母不足以表达某些音素(尤其是辅音)时,希腊字母被引入。
例如:`θ`(theta 表示清齿擦音,如英语 thin), `β`(beta 表示浊双唇擦音), `ɣ`(gam ma 表示浊软腭擦音), `χ`(chi 表示清小舌擦音), `φ`(phi 表示清双唇擦音), `ψ`(psi 早期用于清齿龈擦音,后被 `ʃ` 取代)。
3. 其他欧洲语言的字母: 一些字母取自斯堪的纳维亚语言或古英语字母。
例如:`ø`(源自丹麦语/挪威语,表示半闭前圆唇元音), `œ`(源自法语,表示半开前圆唇元音), `ð`(古英语字母 eth,表示浊齿擦音,如英语 th is ), `æ`(古英语字母 ash,表示次开前不圆唇元音,如英语 cat)。
4. 新创符号: 对于某些独特或难以用现有字母表示的语音,国际音标协会也创造了一些全新的符号。
例如:`ʃ`(esh,表示清龈后擦音,如英语 ship), `ʒ`(ezh,表示浊龈后擦音,如英语 vision), `ʕ`(ayn,表示浊咽擦音)。
5. 附加符号(变音符号): 用于修饰基本符号,表示如鼻化、送气、声调、长度、重音等特征。这些符号的来源也很多样化。
例如:`˜`(波浪号,表示鼻化元音), `ʰ`(上标 `h`,表示送气), `ː`(冒号或三角冒号,表示长音), `ˈ`(竖撇,表示主重音), `ˌ`(竖点,表示次重音)。
国际音标是一种人造的、高度系统化的语音记录工具。它的符号主体(辅音和基本元音)主要建立在罗马字母之上,通过借用、变形、翻转、组合等方式,并大量借鉴了希腊字母、少量北欧字母/古英语字母,以及创造一些全新的符号来覆盖人类语言中发现的绝大多数语音。其设计目标是清晰、精确、一致地表示所有人类语言的发音,而不是直接继承自某个特定的历史字母系统。国际语音协会(IPA)自1886年成立以来,一直在维护、修订和推广这套符号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