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发银行(简称“国开行”)作为中国金融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性质定位经历了从传统政策性银行到开发性金融机构的深刻转型。成立于1994年的国开行,最初被明确归类为政策性银行,与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并列,共同承担国家战略领域的融资任务。2015年国务院批复的《国家开发银行深化改革方案》标志着其身份的根本性调整——定位升级为“开发性金融机构”,强调“服务国家战略、依托信用支持、市场运作、保本微利”的运作模式[[]][[5]][[01]]。这一转变不仅是名称的更迭,更是对其功能、机制与国家战略适配性的重新定义。
历史沿革与定位演变
国家开发银行的成立背景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紧密关联。1994年,为剥离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实现“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国务院主导设立三家政策性银行,其中国开行专责支持“两基一支”(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领域的长期资金需求[[6]][[1]]。成立初期,国开行以财政拨款和发行金融债券为主要资金来源,贷款投向三峡工程等国家级项目,但受制于计划管理模式,1997年不良贷款率一度高达42.7%[[]]。
2008年,国开行启动商业化转型,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试图探索市场化路径。这一阶段暴露了矛盾:虽具商业银行法律形式,却因缺乏存款渠道、依赖债券融资,难以完全按商业原则运作[[01]][[6]]。2015年国务院深化改革方案终结了其“非商非政”的模糊状态,正式确立“开发性金融机构”定位,要求其以市场化手段服务国家中长期战略,同时建立资本约束机制[[5]][[6]]。这一定位延续至今,2022年其组织形态进一步调整为有限责任公司(国有控股)[[]]。
开发性金融的运作特质
开发性金融的本质在于弥补“市场失灵”与“财政不足”之间的鸿沟。与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不同,国开行以“增强国力、改善民生”为使命,通过中长期信贷、债券发行和股权投资,重点支持经济社会薄弱环节[[]][[7]]。其业务聚焦八大领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区域协调、产业升级、普惠金融(如助学贷款、乡村振兴)、国际合作(如“一带一路”)等[[]][[6]]。
运作模式上,国开行创新性结合了政策导向与市场规则。例如在融资方法上,首创“芜湖模式”——通过地方信用增级,将分散的城建项目打包融资,既降低风险又扩大资金规模[[]]。在风控方面,建立独立的评审体系,以项目现金流而非抵押物为主要还款保障,例如对拉美地区累计投放1600亿美元的项目,均依托***信用与资源偿付协议[[]][[6]]。这种“入口、开发性金融孵化、市场出口”的机制,成为其区别于传统政策性银行的核心特征[[01]]。
与商业银行的系统性差异
尽管国开行与商业银行均从事存贷款业务,但二者在职能与机制上存在根本分野:
商业银行以公众存款为主要负债,受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约束;国开行则依赖金融债券发行(占比超90%),享有国家***级信用评级,融资成本显著低于商业银行[[]][[4]]。监管上,国开行虽需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2022年为11.81%),但不受存贷比、存款准备金等商业监管指标限制[[7]][[6]]。
商业银行以股东利益为核心,注重短期盈利;国开行则坚持“保本微利”,优先考量项目的社会效益。例如2024年向经济大省新增贷款1850亿元,重点投向基建与产业升级,而非高收益的房地产[[]][[9]]。在普惠金融领域,国开行通过转贷款模式,将资金批发至中小银行,间接支持小微企业,避免与商业银行直接竞争[[7]][[4]]。
下表概括了开发性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的主要差异:
| 比较维度 | 开发性金融机构(国开行) | 传统政策性银行 | 商业银行 |
|-
| 资本来源 | 金融债券为主(国家信用背书) | 财政拨款+债券 | 公众存款+市场融资 |
| 经营目标 | 保本微利,服务国家战略 | 完全不考虑盈利 | 利润最大化 |
| 监管指标 | 资本充足率约束,豁免存贷比/准备金要求 | 政策指令为主 | 全面巴塞尔协议监管 |
| 业务重点 | 中长期基建、国际合作、民生领域 | 特定领域(如农业、进出口) | 全领域竞争,偏好低风险高收益 |
| 盈利要求 | 允许微利,支持可持续发展 | 亏损由财政补贴 | 必须实现股东回报目标 |
服务国家战略的实践案例
国开行的开发性功能在多项国家战略中体现其不可替代性:
在 “一带一路”倡议 中,国开行不仅是资金供给者,更是项目设计者。截至2024年,其境外代表处覆盖全球11个枢纽城市(如莫斯科、雅加达),在拉美地区融资额占中国对拉美投融资总额的40%以上[[]][[6]]。项目选择上,优先支持能源资源合作(如委内瑞拉石油项目)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如印尼雅万高铁),通过结构化融资安排平衡风险[[1]][[01]]。
在国内 民生补短板 领域,国开行通过专项事业部(如住宅金融事业部)聚焦政策目标。2022年该事业部获得金融许可,专责保障性安居工程融资,累计支持棚户区改造惠及超5000万居民[[4]][[]]。2021年与民政部合作推出养老服务体系贷款,以最长25年期、80%总投资的优惠条件,支持“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建设[[6]]。此类项目周期长、回报低,商业银行通常不愿介入,却直接改善基层民生福祉。
改革意义与未来挑战
国开行向开发性金融机构的转型,被视为中国金融改革的里程碑事件。一方面,其通过市场化机制提升财政资金效率,例如2023年净利润874亿元,证明政策性与可持续性可兼顾[[]][[6]];它填补了商业银行不愿涉足的高风险领域,如科创企业初期融资、边疆地区基础设施等,优化了全社会资金配置[[6]][[01]]。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
资本补充机制 尚未制度化。尽管财政部(持股36.54%)、汇金公司(持股34.68%)为其主要股东,但缺乏利润留存外的系统化注资渠道,制约中长期放贷能力[[1]][[7]]。 跨境业务风险 也在上升,新兴市场***债务危机(如阿根廷、斯里兰卡)导致部分贷款重组,需建立更完善的国家风险定价模型[[6]][[01]]。
未来改革可借鉴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如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经验:探索 “公共资本+私益投资”混合模式,发行绿色债券、ESG主题金融产品引导社会资本;同时强化 数字化风控,利用区块链技术跟踪海外项目资金流,降低违约风险[[]][[01]]。
国家开发银行从政策性银行到开发性金融机构的转型,折射出中国金融体系服务国家战略的适应性进化。其核心价值在于以市场化方式实现公共目标,既避免传统政策性银行的财政依赖,又规避商业银行的逐利局限。当前,在共建“一带一路”、乡村振兴、科技自主等国家战略中,国开行仍将承担“融资+融智”的双重角色。未来需通过资本工具创新、风险管控升级,进一步平衡政策职能与财务可持续性,为全球开发性金融贡献中国范式。正如中央财经大学郭田勇所言:“国开行的深化改革,本质是为国家战略打造一把既锋利又安全的金融之刃。”[[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