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我国面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的基础性健康保障体系,旨在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自 20 09年启动以来,项目始终以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为重点人群,通过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策略,全面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截至2025年,项目已形成“12+19”的服务框架,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核心支撑。
一、核心服务项目
12项基础公共卫生服务构成项目的主体框架,覆盖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为服务基石,面向辖区内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记录健康状况、疾病史及体检信息,并实施动态维护。其核心价值在于为个体化健康服务提供连续性数据支撑,助力医防融合。
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贯穿生命关键阶段。0-6岁儿童健康管理涵盖新生儿访视、生长发育监测、眼保健及肥胖筛查;孕产妇健康管理提供从孕早期至产后42天的全程健康服务;65岁以上老年人则每年享受免费健康体检、中医体质辨识及认知功能初筛。慢性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每年获得至少4次面对面随访和健康检查,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结核病患者享有规范随访和用药监督服务。
疾病预防与公共卫生风险防控是项目另一支柱。预防接种服务为0-6岁儿童建立接种档案,确保免疫规划有效实施;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强化早期预警与响应;卫生监督协管则覆盖食源性疾病报告、饮用水安全巡查等公共卫生风险点,筑牢基层健康防线。
二、新增服务内容
2019年起,项目扩容纳入19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形成更全面的健康保障网。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控成为新重点,2024年起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纳入健康管理,通过制定专项服务规范、加强基层培训,填补呼吸道疾病系统化管理的空白。此举响应了我国居民慢性呼吸疾病负担加剧的现状,强化“防筛管治”一体化。
疾病防控与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持续深化。地方病防治(如碘缺乏病、氟中毒)和职业病监测构成区域性健康保障;重大疾病与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则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升疾病预警能力。例如,人禽流感防控项目涵盖职业暴露人群血清学监测和环境病原检测,显著提升新发传染病应对能力。
三、服务创新与优化
数字化转型与精准管理成为提质增效的关键路径。电子健康档案开放与互联互通被列为2025年重点任务,要求县域开放率超40%,通过人工智能辅助健康评估、用药指导及绩效监管。上海等地推动健康档案生成可视化“健康评估报告”,提升居民健康自我管理能力。
基层服务模式持续革新。家庭医生签约推行“六个拓展”,从基础人群向需求个性化拓展,签约服务费70%以上用于人员薪酬激励;慢性病管理实施分级分类,对病情不稳定者增加随访频次,并探索“多病共管”整合服务。浙江、上海等地试点“健康积分”机制,居民通过参与健康管理兑换服务,增强依从性。
基层能力建设同步强化。2025年要求实现乡镇卫生院儿科服务、县级医院人员派驻“双覆盖”,社区推广门诊手术室和标准化口腔诊室建设;医防管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为每个试验区输送不少于30名专业人才,破解基层人才瓶颈。
四、财政保障与实施机制
经费保障机制是项目可持续的根基。2024年人均财政补助标准达94元,新增经费重点投向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电子健康档案开放等方向。2025年进一步优化资金分配效率,建立“钱随人走”机制,保障流动人口公平享有服务。
表:202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发展情况
| 年份 | 补助标准(元) | 增幅重点 | 重点投入方向 |
|-|-|-|--|
| 2020-2023 | 累计增加 | 补短板项目 | 老年健康、慢性病管理 |
| 2024 | 94 | 增量调整 | 慢阻肺管理、电子档案开放 |
| 2025 | 持续提高 | 提质增效 | 县域医共体、家庭医生签约 |
多元协同治理模式不断完善。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承担技术指导责任,为基层机构提供转诊通道;村(居)公共卫生委员会动员社区力量参与健康宣教;上海等地推动“多格合一”网格化管理,将健康服务融入社区治理单元,实现资源联动。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历经十余年发展,已形成覆盖全民、聚焦重点人群、兼顾传统与新兴健康需求的综合务体系。2025年的深化实践表明,项目正朝着更智能化(电子健康档案开放)、更精细化(慢性病分级管理)、更人性化(家庭医生签约有感行动) 的方向演进。未来需进一步突破三个维度:在服务公平性上,强化流动人口、农村偏远地区的服务可及性;在技术创新上,深化人工智能在健康风险评估、个性化干预中的应用;在制度整合上,推动基本医保与公共卫生经费统筹使用,破解“重治疗、轻预防”的结构性矛盾。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实现从“疾病为中心”向“健康为中心”的转型,筑牢全民健康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