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事件核心争议:监管部门初步定性违规
20 17年2月,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函指出京东“白拿”业务存在多项违规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六点:
1. 广金中心违规发行证券
涉嫌未经核准擅自公开发行证券,且违反国务院37/38号文关于禁止拆分资产份额化的规定 [[1][2][11]]。2. 京东金融违规承销
涉嫌承销未经核准的证券,并在理财产品宣传中存在误导性描述 [[1][11]]。3. 京东商城误导宣传
商品交易中被指隐瞒复杂金融交易本质,简化描述为“0元购” [[1][12]]。4. 中融信托违规放贷
信托贷款流程违反相关规定,贷款用途与还款来源存在嵌套 [[1][11]]。 二、京东“白拿”业务模式解析
该产品将金融交易与商品消费捆绑,形成复杂嵌套结构:
1. 用户操作流程
用户购买广金中心发行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约5.3%) → 通过中融信托获得贷款支付商品货款 → 以理财收益偿还贷款本息 [[1][11][12]]。2. 风险隐匿问题
用户需一次性签署5份协议(包括信托贷款合同等),但理财收益与贷款利息存在差额(如iPhone 7案例中差额26元去向不明),且风险责任未明确披露 [[1][12]]。3. 监管定性
实质为“三笔金融交易+一笔商品交易”的组合,嵌套多层权利义务关系,涉嫌规避金融牌照监管 [[1][2]]。 三、京东金融的回应:否认收到文件,强调合规
1. 官方声明要点
否认收到监管文件:称对“坊间流传文件表示震惊” [[1][2][12]]。强调风险提示:声称在宣传和流程中已履行理财风险告知义务 [[1][11]]。下线解释:称1月10日产品下线是“优化用户体验”,非监管要求 [[1][11]]。2. 合规立场
表示“拥抱监管,主动合规”,承诺对建议“高度重视并积极改正” [[1][12]]。⚠️ 四、事件后续与行业影响
产品实际状态: 20 17年2月时,“白拿”页面已跳转至京东金融主页,搜索无结果,实质下线 [[1][11]]。监管趋势:此次事件反映监管部门对互联网平台跨界金融业务的警惕,尤其关注交易嵌套、牌照规避、投资者保护缺失等问题 [[2][12]]。 五、争议焦点总结
| 争议方 | 核心主张 |
||--|
| 监管部门 | 业务嵌套规避监管,涉嫌违规发行证券、误导宣传、信托违规 [[1][11]]。 |
| 京东金融 | 未收到正式文件,已履行风险提示,下线属主动优化 [[1][12]]。 |
该事件凸显了互联网金融创新与监管合规的冲突。京东金融虽否认收到文件,但产品实质下线及监管的严厉定性,反映出业务模式存在显著合规缺陷。后续京东金融转向持牌经营(如2025年获批消费金融公司 ),可视为对强监管环境的适应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