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基坑开挖的深度触及地下水位以下时,一种极具破坏性的地质现象——流沙,便如幽灵般潜伏而至。富含水的饱和粉细砂层,在动水压力的驱动下,骤然丧失其固有的结构强度,呈现出类似液体的流动特性,瞬间涌入基坑。这种现象不仅严重威胁施工安全,更可能导致基坑坍塌、周边建(构)筑物沉降开裂、管线破坏等连锁灾害。深入剖析流沙现象的成因、危害与防治策略,是确保深基坑工程安全、推进城市地下空间高效开发的基石。
成因与物理机理
流沙现象的本质是土体颗粒间的有效应力在特定水力条件下急剧降低,直至消失,土体发生液化流动。其核心成因在于动水压力的作用。当基坑开挖形成临空面,打破了原有的地下水渗流场平衡,水流会向基坑内汇集。若渗流路径上的水力梯度(单位长度上的水头损失)超过了土体维持结构稳定的临界水力梯度,向上的渗流力将完全抵消甚至超过土颗粒向下的有效重力,导致颗粒悬浮、脱离接触,土体瞬间液化。
从土力学角度看,这符合太沙基有效应力原理(σ' = σ
灾害表现与连锁反应
流沙一旦发生,其破坏力迅猛而广泛。最直接的表现是基坑底部或侧壁大量砂土夹杂地下水急速涌入坑内。这种涌入并非缓慢渗透,而是呈“泉涌”状,短时间内即可淹没作业面,吞噬施工机械,严重危及坑内人员生命安全。基坑内水位急剧上升,使得原本设计的降水系统瞬间失效。
更为严峻的是,流沙掏空了基坑周边及底部的地层,引发地层损失。这直接导致基坑围护结构(如支护桩、地连墙)承受巨大的不平衡土压力,极易发生侧向位移、倾覆甚至整体失稳。周边地表随之产生显著沉降与变形,形成沉降槽。这种不均匀沉降对邻近的建筑物、道路、地下管线(如供水、燃气、电缆)构成致命威胁,轻则墙体开裂、路面塌陷,重则引发管线爆裂、房屋倒塌等次生灾害,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巨大。
地质水文关键因素
能否发生流沙以及其猛烈程度,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场地的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地层岩性是首要因素:级配均匀的细砂、粉砂层是最易发生流沙的“高危地层”;粉土、粉质粘土夹薄砂层也可能在特定条件下触发局部流沙。含水层特性至关重要:承压含水层因其水头压力高,一旦被揭露,涌水涌砂风险远高于潜水层;含水层的富水性、渗透系数(k值)直接影响渗流量和流速。
地下水动态是触发流沙的“开关”。丰水期或强降雨后,地下水位抬升,水力梯度增大,流沙风险骤增。基坑开挖深度是否穿透隔水底板进入承压含水层、或是否在潜水层中形成过大的水头差,是评估风险的核心指标。如学者李明(2019)在《岩土工程学报》的研究指出,长江下游某深基坑事故分析表明,对承压含水层顶板厚度及其渗透性的误判是诱发大规模流沙的主因。
工程防治技术体系
应对流沙威胁,需建立“截、降、固、护”的综合技术防线。“截”即阻断水源路径,常用竖向隔渗帷幕(如水泥土搅拌桩墙、高压旋喷桩墙、地下连续墙)深入相对隔水层,切断基坑内外水力联系,从源头减少渗流量。王铁梦院士在《工程裂缝控制》中强调,可靠有效的隔渗是深基坑,尤其在高水头承压水地层中施工的生命线。
“降”指科学降水。通过井点(轻型、喷射、管井)系统,在基坑开挖前有控制地降低开挖范围内的地下水位至坑底以下,消除向上渗流的动力。设计需精确计算降深、井距、流量,避免过度降水引发更广泛的地面沉降。“固” 即土体改良加固,对易流沙地层采用注浆(水泥浆、化学浆液)、深层搅拌、冻结法(人工地层冻结)等技术,提高其密实度、抗渗性和强度。“护” 则强调可靠的支护结构(如加长、入岩的支护桩墙)与及时封底(浇筑混凝土垫层或底板),快速形成对坑底土体的有效支撑和封闭。
监测预警与应急管理
流沙灾害虽具突发性,但有效监测可提供宝贵预警时间。关键监测项包括:基坑内外地下水位动态、支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测斜)、周边地表及建筑物沉降、土压力及孔隙水压力变化等。自动化实时监测系统结合预警阈值设定(如水位骤降速率、位移突变速率),能及时发现异常征兆。
必须制定详尽、可操作的应急预案。预案核心内容应包括:不同级别险情的响应流程(如停止开挖、人员撤离)、应急抢险物资储备(如砂袋、速凝剂、备用电源水泵)、快速止水堵漏技术(如引流管引流后封堵、水下浇筑)、周边人员疏散路线及与市政部门的联动机制。定期进行应急演练至关重要,确保险情发生时能迅速、有序、高效处置,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流沙现象犹如深基坑工程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其破坏力源于复杂的水-土相互作用机制。地质水文条件是客观基础,不当的工程活动则是主要诱因。防治之道,贵在系统性:前期精准勘察识别风险是前提,设计阶段科学选用截水、降水、加固、支护的综合方案是核心,施工中精细管理、严密监控是保障,完善的应急体系是最后防线。随着城市向地下更深空间拓展,面对更复杂的水文地质环境,流沙防治研究需聚焦于更精准的渗流-应力耦合数值模拟技术、高效环保的微扰动加固工艺(如新型注浆材料、低能耗冻结技术)、以及基于物联网与大数据的智能实时监测预警平台的研发与应用。唯有如此,方能在与“流沙之困”的博弈中,牢牢掌握安全的主动权,为地下空间的可持续开发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