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24-2025赛季的江苏肯帝亚男篮,以平均年龄23.5岁的年轻阵容踏上征程,却以6胜40负的战绩位列联赛垫底。这份成绩单背后,既有重建期的阵痛,也有新星的萌芽。从名单构成到战术调整,从核心球员的成长到外援的波动,球队在低谷中试图以“蜕”为进,为未来积蓄力量。
年轻阵容与赛季表现
名单构成凸显新老交替
2024-2025赛季,江苏肯帝亚注册的16名国内球员中,超过半数年龄低于25岁。内线以蒋浩然(24岁)、倪永康(22岁)和李承耀(21岁)为支柱,外线则由崔晓龙(26岁)、刘泽希(21岁)等新生代主导。这份名单体现了俱乐部“年轻化”的战略方向,但经验匮乏的问题贯穿赛季:全队场均失误高达16.7次,防守效率联赛倒数第三。
战绩折射重建阵痛
球队常规赛仅胜6场,攻防两端均暴露短板:场均得分92.8分(联赛第18位),失分 10 3.3分(第4高)。不过阶段性亮点仍存:2025年1月,球队爆冷击败联赛第四的浙江男篮,首次尝到连胜滋味;12月主场力克四川队时,更打出赛季最高的125分,三分命中率飙升至53.6%。这些胜利印证了易立教练所言:“赢球靠全队拼杀,而非一两人之力。”
核心球员与外援作用
本土新星的成长轨迹
崔晓龙作为球队核心,连续四年入选全明星正赛,场均贡献14.1分4.3助攻,成为后场发动机。二年级前锋李承耀首次入选星锐赛,与褚添一、吴超共同闪耀新秀舞台,多次刷新个人生涯得分。后卫刘泽希的爆发尤为关键:对浙江一役砍下20+得分,与外援形成三角火力。这些年轻球员的进步,为球队注入稀缺的稳定性。
外援波动影响战术体系
本赛季外援组合频繁更迭。小外援古德温与杰克逊曾联手轰出72分击溃四川队,但前者状态起伏不定,后者因家庭变故中途离队。大外援汤普森虽偶有“双二十”表现(如对浙江队),但护框效率仅排联赛中游。外援与本土球员的化学反应不足,导致进攻端常陷入单打独斗,场均助攻仅19.5次(倒数第五)。
选秀成效与人才困境
新秀贡献低于预期
2024年选秀大会上,肯帝亚以探花签选中厦门大学内线吴超,21顺位摘得清华大学的褚添一。然而两人未能兑现潜力:吴超场均仅1.4分2篮板,褚添一更是低至0.7分1篮板。相比之下,山东队同届新秀谢智杰已坐稳主力,凸显肯帝亚在选秀评估与培养体系的短板。
青训造血能力待提升
俱乐部近年未能持续产出顶尖人才。全运会男篮B组名单中,江苏队13人包含8名肯帝亚现役球员,但除倪永康、蒋浩然外,其余球员联赛场均出场不足15分钟。梯队建设的滞后迫使球队过度依赖引援,而2023年因“消极比赛”遭重罚(核减经费500万、取消参赛资格)后,品牌吸引力进一步下滑。
战术风格与执教理念
防守至上与高犯规代价
易立执教后确立“以守带攻”的策略。常规赛第二阶段,球队场均犯规超30次,对辽宁、广东两强均赔上35次犯规,用体能和积极性弥补天赋不足。这一“玩命防守”理念虽带来爆冷胜绩,但也导致主力深陷犯规麻烦——蒋浩然赛季报销后,内线轮换更加捉襟见肘。
进攻端的被动调整
由于外援状态波动,球队战术常被迫调整:杰克逊与古德温合计出手占全队40%时,胜率达35%;而当球权分散至本土球员,胜率骤降至15%。这种依赖性与年轻球员技术短板形成恶性循环,全队三分命中率仅31.2%(联赛倒数第二)。
历史传承与未来展望
从辉煌到低谷的三十年
作为CBA创始球队之一,江苏队曾拥有胡卫东、唐正东等传奇,2004-05赛季更夺得亚军。2017-18赛季的“黑马”表现(半程亚军)也曾令人瞩目,彼时拉杜利察与布鲁克斯的外援组合堪称典范。然而近年管理混乱与罚单危机,使球队跌入谷底。
重建路径的务实选择
面对困境,俱乐部尝试多维度破局:
结论:蜕变之痛,进击之始
江苏肯帝亚的2024-2025赛季,是年轻代价与成长阵痛的交织。战绩垫底折射出阵容青黄不接、外援波动、选秀失效的系统性困局,但崔晓龙、刘泽希等新星的崛起,以及易立打造的“铁血防守”基因,为重建保留火种。未来若能在三方面发力——深化青训造血(避免选秀依赖)、优化外援适配度(重拾布鲁克斯式成功)、修复球队文化(摆脱罚单阴影),这支曾缔造辉煌的球队,或可真正实现“以蜕为进”的誓言。